田畴沃野展新姿——灵台县2023年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田野,孕育丰收的希翼,农业,走出铿锵的步伐。
2023年,灵台县农业农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紧盯建设农业强县这一目标,坚决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和保障粮食安全“两条底线”,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产业龙头培育、乡村建设示范、乡村治理提质、园区创建突破、农村改革深化“六大工程”,聚力实现项目攻坚、科技赋能、精品培育“三个新突破”,奋力谱写“三农”工作新篇章,交出了一份农业增效、农村和美、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答卷。
这一年,农业园区创建破局起势,主要农业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县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多项工作荣获省市表彰,全县粮食产量达到21.06万吨,创历年新高。预计一产增加值可达到17.6亿元,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10元,同比增长9.5%。
粮食产区沃野千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底气十足……一份份稳健答卷,见证着灵台县2023年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丰硕成果。
粮食安全有效保障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安全,国之大者。
今年以来,灵台县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放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位置,压紧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政同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耕地面积、粮播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着力稳政策、调结构、强科技、提保障,粮食总产量稳步提升。
——守好粮食生产“责任田”。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积极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集中整治及撂荒地治理,复耕撂荒地3.53万亩,清腾荒废苗木地560亩,确保了良田粮用,开展耕地保护及制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政策宣传,在全社会营造了“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有效保障了县域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三个不减少”。通过农户自种、亲友代管、土地流转及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途径集中整治,截至目前已整治1500亩,整治率达95%,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2023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3万亩。
——打造粮食增产“新引擎”。全面实施粮食生产“一优四化”工程。建成国家级种子科技攻关田500亩,引进冬小麦“三抗一丰”优势品种9个,应用本地自有知识产权的良种3个,主推铜麦6号、陇原235等优势冬小麦品种27个,集成推广优选良种、药剂拌种等关键技术14项。建办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年均冬小麦良种产量达到230万斤,全县冬小麦种源自给率达到93%。加快构建政策引领、项目支撑、保险兜底的粮食生产保障体系。发放耕地力保护补贴4781万元,实际种粮农民补贴537万元。兑付农机具购置补贴1925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2535台(套),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5.7万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以上。
一系列稳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思路落地成章,一个个重实效、出实招、解难题的举措迎难而生,逐年保障全县耕地面积不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减少,今年,全县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42万亩。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今年以来,聚焦“建基地、强龙头、延链条、聚集群”,深入推进产业链长制,加快构建“牛果菜”产业主导,多元富民产业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推动肉牛做强、苹果做特、蔬菜做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日趋成熟。
牛产业链以建设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坚持肉牛、奶牛齐抓,持续走“小群体、大规模”与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同步推进的路子,全力打造北部塬区、溪河川区、黑河川区三个养牛示范带,加快创建省级平凉红牛现代农业产业园,优然牧业灵台高产奶牛牧场全面建成运营,奶牛存栏3150头;大力推进实施“万百千十”扩繁计划,抓建万头牛产业强镇1个、千头养牛专业村4个,新建改造百头以上养牛场区15处,新增十头以上大户153个,完成饲草青贮50.8万吨,全县牛饲养量达到14.14万头,出栏肉牛6.31万头,牛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22.4亿元。
菜产业链以绿色、有机为发展方向,以延链补链强链为重点,抓好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产销链条延伸、优质品牌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五个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截止2023年底完成投资1.13亿元,改造玻璃温室11000平方米、日光温室80亩、钢架大棚135亩,新建蔬菜生产设施350亩。推广蔬菜新品种50个、新技术8项、新装备6类,有效提升了产业科技支撑水平。目前,全县种植蔬菜达4.2万亩,产量7.7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果产业链以省级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总抓手,大力推广运用“四新”模式,围绕巩固提升、产学研共建、链条延伸、品牌创建、经营主体培育五大工程,投资2.8亿元,实施重点项目9个,着力推动绿色果品公司、钰圣等链主企业基地扩张,延伸链条。持续壮大矮化果园基地规模,新发展矮化果园7800亩、改造老果园4200亩,全县矮化果园累计达到9.5万亩,抓建标准化生产基地9.5万亩,搭建防雹网5000亩,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3万亩以上、苹果“保险+期货”项目8700余亩。
以持续推进规模化生猪养殖场改扩建和规范运营,累计建成规模养猪场20个,全县猪存栏3.35万头,猪肉产量达到2936吨。依托中医康养产业链建设,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3000亩,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300亩。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扛起群众增收致富的“大梁”,彰显着灵台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乡村建设,重在“和美”。
坚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内外兼修,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
——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持续推动人居环境“秋冬战役”,以“五治六清”为重点,大力实施拆违拆临治乱、美丽廊道建设、农村改厕、村容村貌提升、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处理、农村通户道路改造提升和公益设施管护体系建设“八大工程”,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的原则,深入推广积肥式旱厕改厕模式,扎实开展农村卫生改厕提质年行动,新改建农村户厕2700座,全县卫生改厕普及率达到89.3%。转运农村垃圾4.1万吨,清理农户门前“三堆”2.6万处,完成拆危治乱1.5万平方米,建成村庄小微公园20处,有力推动村容村貌由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提升。
——突出规划先行引领。深入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全面启动6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多规合一”专项村庄规划,制定完成全县“和美乡村”行动规划示意图。围绕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坚持联动化建设、片带化开发,完成投资1.89亿元,抓建省列乡村建设示范村4个、市级12个、县级13个,2个乡村认定为省级“和美乡村”。培育“五化”标准示范村60个,美丽庭院户580户。推进形成“一村一风景、一带一画卷”的北部塬区乡村风貌管控格局。重点推进百里-达溪河川区乡村建设示范带,全力抓好六类节点示范村建设,着力打造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的宜居宜业和美村庄。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按照“一核突出、三治融合、四轮驱动”乡村治理模式,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质量和水平。清理村级行政事务清单46项,健全完善村民协商议事目录4类35条,实现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创新村民说事、群众议事形式。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共建共享,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086个,全面推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工作法,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68件,现场办理群众诉求862件。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三评三树”“凡人善举、身边榜样”等评选活动,抓建试点村(社区)35个,评选表彰最美家庭219户、最美村民255人,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综合改革彰显活力
今年以来,灵台县的农业发展从重在“求量”“求速”转向“求质”“求效”,生产方式深刻变革,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一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崛起,活跃在广阔的农村舞台上。
聚焦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持续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坚持培、管、放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任务走深走实。数据显示,2023年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注册家庭农场40家,推荐命名市级“百强”新型经营主体11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7家,认定县级示范社15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0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808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高质量发展,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供了坚强支撑,更是成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生力军。
持续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改薄倍增”行动,以“5+N”措施为抓手,加快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政经分离”进程,清晰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归属,治理架构,试点开展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因地制宜开展多模式混合所有制经营,全面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盈利能力,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22.34万元,村均18.94万元,同比增长166.33%。
同时,积极推行“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户”模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建立社会化服务中心,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全方位提供整地、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培育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探索全程机械化路径,推行复式作业技术模式,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项项农业产业规划振奋人心,一个个涉农项目加速推进,一座座美丽乡村焕发新颜,一幅幅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的美好画卷正在灵台大地徐徐展开。2024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灵台从“农”出发,向“兴”而行,必将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上一篇: 庄浪县:整治人居环境 创建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