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市: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华亭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把发展壮大中药材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化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进程,全力推动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益探索。
华亭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被誉为“千年药乡”“陇东药库”。境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品种多,据调查具有药用价值的野生动植物达1600余种,盛产各种药材261余种,大宗传统种植药材以大黄、独活、川芎、黄芪、金银花等为主。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产量2.2万吨,产值3.28亿元。“华亭独活”“华亭大黄”先后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注册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认定,华亭市马峡镇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五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019年,“华亭独活”被农业农村乡村产业发展司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品。
一、强化规划引领,绘好一张产业蓝图
规划引领。制定了《华亭市中药材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华亭市中医中药产业链发展方案》和《华亭市2023年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政策支持。完善发展政策扶持机制和奖励办法,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新建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按照每亩400元标准进行补助;对各乡镇建成的500亩以上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按照每亩2袋复合微生物肥(中药材专用肥)的标准进行补助;对百亩以上且开展中药材新品种引进试验、科研教学等活动的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按照每亩2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对新建的50亩以上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按照每亩2000元标准予以补助,充分调动了农民群众和社会资本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统一标准。发挥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制订独活、大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等技术规范和标准8项,在中药材种植和基地建设中全面推行《华亭独活栽培技术》《华亭独大黄栽培技术》《独活产地片加工技术规范》《独活产地片质量标准》等技术规范,提升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水平和初加工规范化生产。开展培训。中药材种植涉及药农近1.8万户,培育种植大户1800多户,为提高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举办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26场次,培训药农2200人次。
二、强化质量管控,全领域推进标准化生产
强化科技支撑。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省科学院和平凉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了新型复合微生物肥料、胡麻和柴胡套种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在河西镇彩娟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华亭市中医中药材产业专家工作站,加强了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局面。推广绿色生产。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结合“撂荒地”复垦,普及应用“仿生态”种植技术,在7个重点乡镇开展拟境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示范推广土壤处理、药剂浸苗、生物防治、物理诱杀、科学用药、统防统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建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个,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今年全市75%以上的中药材实现标准化种植,50%实现绿色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广新型现代机械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在中药材种植移栽、采收等关键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强质量管控。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措施,与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签订《中药材技术服务及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监管协议》,督促监管企业全面落实中药材无公害生产措施,控肥控药,禁止高毒农药和各类激素的使用,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中,全面组织落实标准化操作管理规程(SOP),建立健全生产档案记录,对大宗品种独活、川芎进行质量检测检验,推进中药材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
三、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全面提升加工能力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市培育中药材企业3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30多家。大力扶持平凉市青松饮片有限公司、华亭市新康中药材有限公司、华亭市彩娟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华亭佳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规范化发展。提升加工能力。全市主要中药材加工企业2家。青松中药饮片公司是一家通过GMP认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顺利入选甘肃省第一批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企业,也是陇东地区唯一的一家,生产饮片300多种,年生产量3000吨,主要产品有中药饮片、药食两用产品、保健饮片的开发和转变,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中药材的附加值。同时,新康中药材公司获得了药品生产证,生产范围为中药饮片,包括净制、煮制、切制、炒制、锻制、炙制等生产工艺,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中药材深加工能力,促进中药材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与企业联结在产业链上,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2023年,全市中药材收入3.28亿元,药农人均收入5200元。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完善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管理制度,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行为。以华亭市新康药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实施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成立了华亭市中药材商会,建成中药材标本馆,正在配套建设中药材交易中心、储藏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农资配送中心、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电商物流等区域,着力打造陇东地区重要的中药材交易基地。拓宽产销渠道。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组织专人专班赴陕西、安徽等地知名药企积极开展推介营销,减少中间贩运环节,消除市场恶性竞争。中药材主要销往安徽亳州、陕西、陇西等全国各大药市和制药企业。扩大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媒介,定期发布全国中药材收售信息、种植技术等资讯;通过积极参加药博会、农博会,对接全国大型中药材批发市场和制药企业,推进优质中药材产品进网络、入展厅、上电视,大力推介“华亭大黄”“华亭独活”等地理标识品牌,增强了我市中药材品牌美誉度、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扩大了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让群众从药材品牌建设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生活的幸福感。
五、强化工作机制,“三级”联动搞服务
加强县级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市中药材中心人员力量配备,对现有中药材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外派发达省市培训、校地合作、项目联合攻关等形式,加大培养力度,提升专业技能,尤其是在职称晋升、岗位设定、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倾斜,真正发挥科技带头人作用。加强乡镇技术力量配备。组建技术团队,在全市重点乡镇成立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队、落实工作人员120余人, 全面开展中药材种植指导服务等工作。通过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的良好工作局面,把创新的动能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的运用扩散到田间地头,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建强村级综合服务点。以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单位为依托,在45个药材种植重点村,以种植大户、土专家、农民技术能手、贩运大户等为重点,每村聘请2-3名农技推广员,全面开展中药材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五新”示范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紧扣建设“陇东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基地”的战略目标,坚持“企社农”齐抓、“种加销”一体、“医养游”一二三产业融合,着力在种植上优结构提品质、在加工上育龙头延链条、在发展上促融合创品牌,壮大中药材产业,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中药材产业在支撑和推动我市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