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要点

  • 时间:2024-03-14 11:50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为规范小麦机械化播种作业,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推动小麦高性能播种机应用,进一步提高小麦机械化播种质量,助力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根据我市实际,现提出本技术要点,供各地参考。

一、地块选择与处理

(一)地块及茬口选择

选择前茬为玉米、豆类、蔬菜、小麦等中上肥力的地块为小麦种植地块,注意前后接茬,保持合理轮作。

(二)地块处理

播前土壤耕作整地宜早不宜迟。大力推广隔年深翻或深松技术,打破犁底层,促进小麦扎根生长,耕深25cm以上。推进秸秆还田与深耕翻相结合,表层旋耕处理等方式,旋耕深度达到12cm以上。对前茬作物秸秆要做到“切碎、撒匀、埋深、压实”,播前播后镇压,防止土壤悬虚,造成小麦吊根。夏茬田在适耕期要尽早耕作灭茬、耕整土壤和施基肥,以免连阴雨延迟秋播;秋茬田要随收随耕,及时播种。耕整地作业后地表平整,土壤细碎,播层内土块直径不大于30mm,无杂草根茬。播种时土壤含水率在15%~20%,墒情良好。

二、播前准备

(一)农用物资选择

种子、肥料、滴灌带应符合播种机具要求。播种前应将种子、肥料和滴灌带放在地头适当位置,以节省加种和加肥的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1.种子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生产水平及品种特性要求,选用稳产抗逆高产优良品种。春小麦宜选用抗旱、抗寒、抗病、抗倒伏、丰产性好、适宜机械化的中、强筋品种。冬小麦选用越冬安全、高效用水、抗倒春寒、抗倒伏和发芽能力强的品种。播种前,应针对当地各种病虫害实际发生的程度,选择相应防治药剂进行拌种或包衣处理。特别是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茎基腐、黑穗病等病害和地下害虫严重发生的地区,必须在播种前做好病虫害预防处理。拌种后立即播种,现拌现用,当日播完。

2.肥料选择

在合理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确定肥料(主要是氮、磷、钾)的施用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肥料应为合格产品,选用流动性好,适用于机械作业的肥料,如有结块,必须事先处理。

3.滴灌带选择根据需要选用

滴灌带应为合格产品,宽度和盘卷内径等规格应满足播种机具说明书要求。滴灌带盘卷应紧实,两端整齐,缠绕均匀。

(二)播种机具选择

目前适应小麦播种的机型较多,推荐采用精量(半精量)播种、复式多功能、电控排种、排种排肥智能化监测等高性能播种机进行播种作业,以提升播种质量。旱作地区应加大半精量机条播、宽幅匀播、山地沟播、膜侧播种和覆膜穴播推广力度,对应选择施肥条播机、宽幅匀播机、微垄沟播机、膜侧播种机和覆膜穴播机等不同播种机型。丘陵山地应坚持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结合,积极改变传统旋耕撒播模式,大力推广山地小型沟播机、分层施肥播种机和电动播种机等机型。

(三)机具检查及调试

播种开始前要对照产品使用说明书对播种机进行全面检查与保养,检查紧固部位是否紧固牢靠,各传动部位是否转动灵活。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安装是否牢固可靠。查看并清除种肥箱内的杂物和残留的种子、肥料,清除开沟器和传动机构上的杂草和杂物,调整链传动装置保证良好张紧状态,气吸式播种机要检查气泵工况是否完好,确保机具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

正式播种作业前应根据播种机的使用说明书和当地种植农艺要求,调整播种机的行距、播种量、施肥量、播种深度和施肥深度等技术参数,并进行试播,做到播种精细、用种精量、下籽均匀、深浅一致、覆土严密。

三、适期播种

(一)播种时间

根据小麦品种、土壤墒情、种植条件和天气状况,适时合理安排机械播种作业,做到因地制宜、适时播种,确保高质量完成播种作业。根据近年来实践,我市冬小麦一般在9月中下旬播种。

(二)播种密度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等,确定适宜种植密度,构建合理群体结构。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基本苗宜稀,播种量宜少些;播期晚于本地区适宜播期之后,小麦单株分蘖会减少,要适当增加播种量,一般每推迟一天播种,亩播种量增加0.5kg。耕层墒情较好时,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我市冬小麦亩播种量一般为10~15kg。

(三)播种作业质量

种子在播行内均匀分布,无断条、漏播现象,各项作业指标符合有关作业质量要求。其中播种均匀性变异系数≤45%,种子破损率小于≤1.5%(金属材料排种器)或≤0.5%(非金属材料排种器),播种深度合格率应≥75%,种肥间距合格率≥90%,滴灌带不应有破损、打折或打结扭曲现象。滴灌带在机械拉力作用下,纵向长度的增量与原长度之比不得大于1%。

四、注意事项

严格按照农机安全操作规程及播种作业安全注意事项进行操作,确保安全生产。出苗期应及时检查,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补苗。对苗情较弱的应及时采取促苗措施,确保苗齐、苗壮。播种后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低温来临前,对冬小麦播种过早、群体过大、过旺麦田,坚持控促结合,采取镇压、深中耕、灌越冬水、喷施化学调节物质等技术措施,控旺转壮,提升植株抗寒性,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撰稿:高焕荣     审核:李   鑫     编辑:王   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