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第2期(总第2期)
平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简 报
第 2 期
(总第 2 期)
高位谋划谱新篇 重点突破抓落实
崇信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开展
今年以来,崇信县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补齐短板与重点提升相结合、集中攻坚与全面整治相结合,扎实开展“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深化思想认识,高点定位“谋篇布局”。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突出重点领域,强化落实举措,统筹协调推进。提高站位抓部署。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系统推进。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会议精神,安排部署重点任务。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1+9”政策文件,建立任务清单,有力有序推动落实。优化思路抓整治。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先后3次赴浙江省、武威市、清水县考察学习乡村振兴战略、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经验做法,结合县情实际,提出了以建设“五个崇信”为目标,以“三清四化五改一提升”为抓手,以“四线四口七中心”为重点的整治工作思路,形成了以点带面、纵深推进的工作格局。示范引领抓推进。确定锦屏、黄寨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乡镇和梁坡、崖窑等14个“三大革命”示范村,计划建成清洁村庄39个。采取以点带面集中整治、由表及里深入整治、健全机制长效整治的方式,重点从县城出入口、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村社入手,建成环境整洁村22个,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有了大的改观。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坚持把“三大革命”作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大举措,主动对标对表,分类施策整治。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采取改造提升、改建达标、配套新建等多种方式,完成卫生改厕1219座,建设卫生公厕2座。统筹考虑群众意愿和承受能力,在供水方便、有排污管网和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村社,优先推广水冲式厕所;在人口居住分散和边远山区,因户制宜推广无害化卫生旱厕。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水冲式厕所每座补助1800元,卫生旱厕每座补助900元,有效调动了群众改厕的积极性。全域覆盖推进“垃圾革命”。全力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累计建成垃圾填埋场2个,购置清扫保洁、垃圾收集等车辆450辆,发放户用垃圾桶3390个,日处理垃圾60多吨。深入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和“四整治一提升”美丽庭院创建活动,集中清理垃圾杂物3100多吨,完成庭院卫生整治6200户。全面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处理”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建成农村人居环境垃圾积分兑换超市4个,引导群众分类归放生活垃圾,由保洁员定时上门收集清运,从源头上杜绝垃圾乱堆乱放等问题。突出特色推进“风貌革命”。深度挖掘乡村民俗、地域文化等内涵,把村庄建设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建成省市县列美丽乡村39个。坚持绿化、美化和亮化相结合,在省道304线、崇白路、崇大路等主干道路两侧种植波斯菊等花卉;在县城出入口高标准打造景观小品;在乡镇所在中心村整区域绿化,栽植绿化苗木3.4万株,种植各类花卉6.2万平方米,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三是紧盯薄弱环节,统筹推进“六大行动”。坚持把“六大行动”作为夯实基础的关键举措,整合项目资源,全力弥补完善。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新窑镇、柏树镇污水处理厂(站)在线监测设备全部安装到位,正在调试运行;县工业集中区、黄寨镇污水处理厂(站)正在开展“三通一平”;赤城村、梁坡村2个污水处理试点稳步推进,敷设管网1.8公里。结合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加大对河渠沟道、餐饮行业污水排放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污水污染问题。扎实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全面落实地膜“以旧换新”机制,建成农膜回收网点2个,回收废旧地膜348吨。紧盯蔬菜种植集中区、流通集散地、仓储库区等重点区域,开工建设尾菜沤肥处理点5个,处理尾菜500多吨。大力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全面推广集畜禽养殖、有机肥生产、果蔬种植于一体的清洁养殖模式,完成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9.2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3.5%。充分发挥县农投公司、绿源牧草公司示范带动作用,年加工转换玉米秸秆等优质饲草14万吨。高标准推进乡村规划编制管理。根据不同村情民俗、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完成了4个乡镇总体规划和43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今年计划完成黄寨、黄花、木林3个乡镇总体规划和23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大力实施通硬化路、“畅返不畅”、窄路加宽等项目,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全力做好道路巡查、维修养护等工作,确保道路安全畅通。深入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积极筹措管护基金,在省、县各配套1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县级再增加1万元,行政村村级管护基金达到3万元以上。不断规范运行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健全完善绩效考核和进退机制。将村庄保洁、公厕维护、设施维修等全面纳入管护范畴,有效解决公益性设施管护难题。
四是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任务“落地生根”。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由粗放向精细、由突击向长效转变。全民化参与。印发倡议书等宣传资料2万多份,更新宣传牌14面,营造全民动员、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为每村配备2-3名村级保洁员,实行全时段、常态化清扫保洁。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筹资筹劳、以工代赈等方式,引导群众自己动手清洁家园。大力度投入。采取“财政补助、项目支撑、扶贫支持、群众自筹”的方式,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治本之策,抢抓中央和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机遇,实施锦屏镇污水再生利用、新窑镇污水管网等项目11项。全过程督查。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责任目标考核范畴,建立流动红旗、黄牌警告和红黑榜制度,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调度与奖评相结合、约谈与问责相结合的方式,周通报、旬排序、季督查、年考核,对工作进展快、整治成效好的通报表彰,对考核排名末位的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形成奖优罚劣的工作导向。
报: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工作组。 |
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相关秘书长,市直有关部门。 |
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