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牛果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

  • 时间:2024-04-30 11:13
  • 浏览次数:
  • 来源:产业发展科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为巩固我市现代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成效,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提质发展,培育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根据《甘肃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总体方案(2024-2025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创建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为统揽,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落实重点农业产业链链长制,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提质量、增效益,推动“牛果菜薯药”五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快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发展。

到2025年,全市五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其中牛产业达到198亿元以上,果产业达到265亿元以上,菜产业达到37亿元以上,薯产业达到17亿元以上,药产业达到7亿元以上,建设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肉牛出栏量达到45.4万头,全市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3%,果、菜、薯、药面积稳定在290万亩左右。创建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1个创新基地,1个预制菜加工园区,打造1个百亿级全产业链产值产业大县。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提高到6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2.5:1。累计培育“甘味”系列地方公用精品品牌3个以上、企业商标品牌70个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聚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启动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优化设施农业布局,推进先进设施示范带动,集中连片开展老旧低效设施改造,建设泾汭河川区20万亩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设施农业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加快建设集约化现代设施畜牧基地。尽量利用荒山荒坡,向非耕地要面积、向立体要空间。到2025年,全市设施农业新增1.5万亩、改造提升0.6万亩,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

(二)加快农业技术集成创新。以产业急需为导向,推进特色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开展全产业链成套技术联合攻关与集成示范。以旱作农业十大技术和优势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为重点,开展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抓点示范技术服务大行动,集成推广现代种养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模式,建成一批百亩核心攻关田、千亩示范片、万亩示范带。加快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科技小院、田间课堂等模式,鼓励科技人员服务“三农”。

(三)推广绿色循环生产方式。扎实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市建设试点,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构建资源节约高效、投入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体系,逐步实现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种养循环和资源高效利用。推广“粮—畜—肥—果(菜)”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循环农业园区、示范基地。实施新农产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全过程管控,发展绿色、有机优质农产品。到2025年,建成绿色化、标准化种植基地130万亩,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180个以上,绿色优质农产品产量占全部农产品的比重达到2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1%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四)积极推进品种迭代更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新优品种引进筛选、示范推广、自主研发,促进品种优质化、专用化、差异化发展。强化平凉红牛育种科研攻关,加快苹果品种结构优化,推进“庄薯”系列种薯培育,建设一批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良种选育繁育基地,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种业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承担种业科技攻关和种子基地建设,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平凉红牛核心群规模稳定在1000头,育种群规模稳定在3500头,建成菜、果、薯、药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24万亩。

(五)持续优化升级产业链条。坚持引大引强引头部,扎实开展农业和农产品招商引资专项行动,紧盯大企业、大项目实施“定向突破”,每年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招商项目50个以上,签约金额达到50亿元以上。统筹推进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发展全环节绿色食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强筋壮骨”。引导支持企业和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在种养产地和农业园区布局加工产能,改造升级技术装备,建设一批果蔬分拣保鲜、畜禽肉类细分割包装、预制菜、特色小杂粮、平凉风味食品等农产品加工生产线。力争每年培育营业收入高于1000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家、新增营业收入高于2000万元的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到2025年,全市培育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55家以上,营业收入超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

(六)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把种养大户培育成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鼓励规模较大的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建办农业企业。紧盯良种供给、农机服务、农技推广、订单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大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到2025年,累计培育家庭农场达到7000家以上、培育市级以上农业合作示范社达到600家,“五有”合作社比例达到65%以上,合作社入社农户占比达到20%,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35%以上。

(七)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引进梯条田适用小型机械、特色产业高效专用机械、植保机械等农机装备,支持农机制造企业开展小型化、微型化、轻便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生产。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模式,在畜禽养殖、果品、蔬菜等特色产业关键环节开展试验示范,推动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 到2025年,全市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以上,新增农机服务组织200个以上。

(八)不断健全完善市场体系。组织承办国内牛产业大型节会、苹果产销峰会等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农交会、农博会、兰洽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多形式多层次推介平凉特色农产品,推动形成全国苹果、红牛价格形成中心。扎实推进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加快建立以省级“甘味”品牌为引领、地方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商标品牌为根本的平凉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甘味”企业品牌总量达到70个。补齐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物流配送等设施短板,不断完善以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产地仓储保鲜设施为支撑的冷链物流节点设施网络,提高产业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构建以国家级产地市场为龙头、区域性产地市场为节点、田间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市场体系。

三、强化要素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市级统筹协调、县(市、区)负责、乡村具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靠实县(市、区)和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抓产业促乡村振兴职责,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发挥好乡村产业振兴专班职能作用,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做到力量向特色产业体系构建聚集、项目向特色产业培育聚拢、资金向特色产业发展聚合。各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要紧盯目标任务,建立工作台账,推动任务到位、措施落地。及时总结取得的成效,树立典型,扩大宣传,探索能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二)加大资金投入。坚持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重点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项目争取力度。中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的占比不低于60%并适当增加,重点用于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市、县(市、区)级衔接资金也要根据实际重点用于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用足用好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泾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扶持政策。大力推广“小额担保贷”“红牛贷”等金融产品,推行“财政+银行+担保公司”等融资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特色产业发展。把特色产业提质增效重点项目纳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实施“强科技”行动,聚焦核心种源、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精品培育、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强化与科研院校合作,用好专家工作站,开展核心适用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在智能化设施农业发展上取得突破。落实“六雁”工程,培育乡土人才和“田秀才”,分作物、分区域成立专家指导组,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加强农技骨干人员培训力度,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承担更多技术推广和应用示范工作,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