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 (2024— 2026 年)

  • 时间:2024-07-26 15:53
  • 浏览次数:
  • 来源: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为充分发挥泾汭河川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体系,创建泾汭河川区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做大做强设施蔬菜产业链,将蔬菜产业培育成为区域经济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极,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农业精品培育示范区和设施蔬菜现代化产业链建设目标,统筹泾汭河川区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农民主体,以生产园区化、单品规模化、技术集成化、加工精细化、品牌自主化为方向,扩规模强基地,提质效树品牌,育主体促加工,建机制带农户,加快推进区域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把泾汭河川区打造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布局合理、要素齐全、链条完备,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助农增收作用明显的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

二、区域布局

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包括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28个乡镇206个行政村,其中发展设施蔬菜重点乡镇16个、行政村134个。充分考虑地域特征、环境承载、产业基础等因素,结合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耕地用途管控政策,突破县域、聚点成带,全链打造、错位发展,以建设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牵引,辐射带动建设高原夏菜集中连片生产区,构建“一核两带三塬”产业布局,泾河、汭河流域内其他适宜区纳入产业园建设。

一核:持续推进崆峒区白水镇泾河川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现有设施蔬菜基础设施和功能,着力繁育新品种、集成新技术、推广新设施、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加快建成集现代设施种植研发创新、科技成果孵化推广、智能信息管理、加工物流聚集、产业融合发展于一体的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园核心区。到2026年,新建设施蔬菜0.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万亩,种植蔬菜1.7万亩。

两带:以泾汭河川区流域内重点乡镇为节点,坚持存量改造与增量拓展并重,推广节能节本、高产高效新型设施蔬菜生产,推进绿色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完善产地预冷、商品化包装、冷链物流等初加工体系,适度配套精深加工,加快建成泾河川区和汭河川区两个设施蔬菜产业带。

泾河川区设施蔬菜产业带:以崆峒区安国镇、柳湖镇、四十里铺镇、花所镇和泾川县王村镇、红河乡、罗汉洞乡、泾明乡、高平镇、太平镇10个乡镇为节点,主攻自主品牌打造、经营主体培育、产销对接升级、农旅融合发展。其中,崆峒区安国镇、柳湖镇融合发展农耕体验、休闲采摘、城市小菜园等新业态,打造农旅融合综合体;四十里铺镇以现有冷链物流园为依托,重点建设连栋温室、植物工厂等先进生产设施,发展贮藏保鲜、预制菜生产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基地;花所镇重点建设大跨度保温钢架大棚、双层薄膜覆盖连栋大棚等蔬菜生产设施,扩大区域特色蔬菜种植规模。泾川县王村镇重点推广绿色有机蔬菜种植技术,发展高、新、优、精设施蔬菜;红河乡、罗汉洞乡、泾明乡、高平镇、太平镇重点发展精品化、多样化拱棚蔬菜,兼顾露地种植,提升多样化供给能力和增收能力。到2026年,新建设施蔬菜0.9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34万亩,种植蔬菜8.53万亩。

汭河川区设施蔬菜产业带:以崇信县锦屏镇、新窑镇和泾川县城关镇、汭丰镇4个乡镇为节点,主攻单品规模种植、系列精深加工、预制菜生产和品牌化营销。其中,崇信县锦屏镇建设绿色种植、新品种引进示范、加工销售、食用菌、预制菜开发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基地;新窑镇探索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养殖—种植”循环农业模式,建设菜畜循环示范基地。泾川县城关镇、汭丰镇发挥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基地示范作用,拓展基地功能,着力发展新型日光温室和单品规模化生产,建设集现代设施集成示范、新品种培育、预制菜开发、蔬菜精深加工、电商物流为一体的设施蔬菜高新科技示范区和预制菜加工产业园。到2026年,新建设施蔬菜0.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67万亩,种植蔬菜5.48万亩。

三塬:即崆峒区北部塬区、泾川县北部塬区和崇信县南北塬区,以发展高原夏菜为主,兼顾设施蔬菜生产。

崆峒区北部塬区:主要包括白庙乡、大秦乡、草峰镇、索罗乡、香莲乡5个乡镇,重点建设单品规模化高原夏菜绿色种植集中区。到2026年,种植蔬菜3.31万亩。

泾川县北部塬区:主要包括玉都镇、党原镇、丰台镇、荔堡镇4个乡镇,在玉都镇建设塬区设施蔬菜高效种植基地,其他乡镇建设集中连片高原夏菜生产区。到2026年,新建设施蔬菜0.1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2万亩,种植蔬菜1.73万亩。

崇信县南北塬区:主要包括柏树镇、黄寨镇、黄花乡、木林乡4个乡镇,推广“两年三茬”粮菜轮作种植模式,建设集中连片复种蔬菜生产区。到2026年,种植蔬菜2.69万亩。

三、建设目标

利用3年时间,大力发展设施蔬菜,集中连片发展高原夏菜,到2026年,园区新增蔬菜5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25万亩,其中新增设施蔬菜1.4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2万亩。建设蔬菜种苗繁育、生产、加工、销售全链条功能板块,着力完善设施配套,增强园区集约集聚能力,园区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科技装备要素明显增强,延链补链强链取得重要突破,绿色循环发展高质高效,联农带农机制更加健全。使园区成为全市蔬菜产业全链条发展示范区、科技信息服务区、加工物流聚集区、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助推全市设施蔬菜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2024年,新建设施蔬菜4000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2万亩,种植蔬菜23万亩,产量44万吨,全产业链产值18亿元。

2025年,新建设施蔬菜5000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7万亩,种植蔬菜24万亩,产量4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1亿元。

2026年,新建设施蔬菜5000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2万亩,种植蔬菜25万亩,产量5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25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

1.建设现代生产设施。坚持节能宜机、经济实用、高产高效、不破坏土壤耕作层,建设大跨度保温钢架大棚、双层薄膜覆盖连栋大棚、拱棚和日光温室,发展连栋玻璃温室和立体植物工厂,新建钢骨架拱棚8500亩、新型节能日光温室5500亩,配套环境和作物长势等信息采集设备、自动卷膜通风和水肥一体化等智能调控设备以及小型打药机、物流运输车等自动作业装备,提升设施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完善产业园区骨干灌排、水源处理、电力设施、基础网络和主干路网等配套建设,推动设施建设升级。鼓励依法依规开发滩涂、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建设大棚蔬菜基地,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2.推进老旧基地改造升级。全面清理失管失效大棚设施,推进大棚设施标准化改造,支持对老旧日光温室采取增加温室跨度、加固加高温室墙体,推广新型复合保温墙体,增配智能调控设备等,开展土壤连作障碍治理,提升改造生产性能,增强设施安全性,扩大生产作业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增设节水节能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点完善引水设施、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支持创建一批标准化基地,提升设施生产能力。改造提升失管失效大棚、老旧日光温室各5000亩。

3.建设高原夏菜基地。坚持单品为主、优中选优、特中求特、错峰种植、订单生产方向,紧盯市场需求,加大高原夏菜规模化绿色化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千亩以上高原夏菜生产基地13个,万亩高原夏菜集中生产区3个,辐射带动高原夏菜规模发展,到2026年,高原夏菜面积达到20万亩。

4.提升工厂化食用菌产能。重点发展金针菇、香菇、双孢菇、黑木耳、羊肚菌等,配备全自动恒温养菌室、控温控湿设施设备,全自动菌棒生产线、自动化制袋机、接菌室等相关设施建设,到2026年,食用菌产量达到2万吨。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人民政府。(以下任务均需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人民政府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育苗能力提升工程

5.建设工厂化种苗繁育基地。在泾汭河川设施蔬菜产业带建设以高标准日光温室、连栋智能温室为主,钢架塑料大棚为辅的设施育苗基地。配套自动化播种线、自动分级移栽机、催芽室、愈合室等工厂化育苗装备,配置室内环境传感器、种苗长势视频监控系统等数据采集设备,实现育苗全程自动化管理。扶持新建集约化、工厂化育苗能力200万株基地3处以上,园区育苗能力达到1.3亿株。

6.育苗设施改造升级。持续完善种苗繁育设施,对现有9处育苗基地设施设备进行提升改造,配套增温补光、电动开窗、电动卷帘、二氧化碳施肥等环境控制系统,增配自动点播机、可控式喷淋系统等设备,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光、温、水等环境自动调控,推广立体穴盘基质育苗技术,全面提升蔬菜种苗供给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

(三)加工能力提升工程

7.推进加工延链。坚持“农头工尾”,推进蔬菜加工精细化,建设拣选、清洗、分级、包装、预冷等初加工生产线,开展蔬菜初加工和蔬菜商品化包装处理,新增初加工能力10万吨。培育一批深加工企业,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基地,配套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设备,积极示范新型高效冻干技术装备,开发干菜、菜汁、酱菜、腌制蔬菜等产品,实现从卖鲜菜向卖净菜、预制菜等产品转变。支持现有加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装备升级和模式创新,引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发展精深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实现转化增值,新增精深加工能力5万吨。

8.开发预制菜产品。抢抓省上预制菜产业“双百双十”工程新机遇,围绕牛果菜薯等“土特产”,加快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培育工厂化、标准化加工企业,传承弘扬平凉美食传统文化,推动预制菜产业延伸链条、攻关工艺、培育品牌、开拓市场,成为提升农产品价值、推动创业就业、消费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新的增长点。在园区扶持开发即热即烹型经典菜肴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建设预制菜加工原料基地9处以上,创建省级预制菜加工园区1个以上,培育预制菜加工企业8家以上,开发预制菜产品4个以上,预制菜新增年收入1.6亿元。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9.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培育本地骨干企业和引入行业龙头企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引领产业链发展的链主企业。加大企业招引力度,积极对接“三个500强”、行业100强或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投资蔬菜产业,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引导现有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孵化培育一批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到2026年,园区培育蔬菜种植、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15家,其中培育形成营收千万元以上龙头企业6家以上,营收5000万元以上龙头企业3家以上,营收过亿元龙头企业1家以上。

10.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龙头企业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产业联合体,以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为基础,通过资金、技术、品牌、信息等要素融合渗透,实现优势互补、要素融通、共同发展。培育市级“五有”专业合作社20家,家庭农场及种植大户200户以上,全面提升园区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

1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助农增收作为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健全完善“园区+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合作共赢模式、“企业+农户+订单”社会化服务模式、“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产业带动模式和“电子商务线上销售”助农增收模式,建立经营主体奖补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益农挂钩机制,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稳定利益联结关系。鼓励农户以资金设施入股、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就近务工等方式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带动产业园内50%左右的农户发展蔬菜产业,其中30%以上的劳动力就地就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招商局

(五)科技创新赋能工程

12.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推进技术集成化,促进良种、良法、良技、良机、良农协同发展。在园区建成示范展示基地3处,引进示范推广口味佳、效益高的优良品种,优化品种结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建设一批智能调控玻璃温室和植物工厂等高端生产设施,配套设施种植专用传感器、自动作业、精准作业和智能运维管理等智慧管控系统和智能作业装备,发展蔬菜水培、无土栽培、立体栽培技术,推广旱塬集雨设施建设技术及钢结构大棚集水灌溉系统技术,设施温、光、湿、肥自动化调控率达到60%,园区设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13.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育苗供苗、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对外销售和分户管理经营“六统一分”标准化生产模式。制定完善辣椒、番茄、黄瓜等主栽品种标准化技术规程,推动标准化生产,每年建设设施蔬菜绿色标准化基地5处,高原夏菜单品示范基地7处。

14.打造产学研平台。强化科技驱动,积极与省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柔性引进国内专家团队,成立专家工作站,建设蔬菜技术创新服务平台3处。开展日光温室连茬种植、钢架大棚冬季利用、高原夏菜宜机节水等科研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探索推广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生产经营新模式,引领科技创新,破解产业难题,保障技术支撑。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

(六)品牌培育打造工程

15.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支持园区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等绿色安全生产技术,建设有机蔬菜基地,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高优质、绿色、安全蔬菜供给率,认证蔬菜绿色(有机)食品和蔬菜“名、特、优、新”产品各6个。

16.加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培育“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优质蔬菜产品。扶持创建平凉蔬菜精品品牌,力争进入“甘味”企业品牌名录3个。支持企业注册蔬菜商标10枚以上,提升园区蔬菜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实现品牌自主化。

17.强化品牌宣传营销。通过参加展会、推介会、大型节会等活动,开展蔬菜产销对接、品牌宣传,助力品牌升级、产品展示、宣传。加大广告投放量,在央视频道、省级卫视投放宣传广告,全力推广宣传蔬菜品牌。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融媒体中心

(七)产销对接带动工程

18.推动产销有效对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蔬菜经纪人等主体的市场信息资源,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市场的对接力度,推广“订单种植”、“以销定产”、“商超直供”等销售模式,每年发展订单蔬菜5万亩以上。合理安排种植茬口,推广钢架大棚“春提早、秋延后”、日光温室“冬旺季”和高原夏菜“错峰头”种植模式,推动生产模式升级,切实降低扎堆上市导致的廉价销售和滞销风险。

19.提升贮藏冷链物流能力。聚焦蔬菜产地“最先一公里”保鲜、贮藏等冷链物流设施短板,积极争取部、省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设施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蔬菜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和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蔬菜保鲜运输能力,延长蔬菜供应期,增强抵御价格波动风险能力。立足现有批发交易市场、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的现代化物流体系,新建、改扩建蔬菜批发集散市场9处。

20.打造数智平台。探索“互联网+”发展模式,加快蔬菜交易数智化运营,定期发布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信息,提供蔬菜线上交易、保险物流配套、大数据筛选支持和蔬菜质检服务,形成需求智能匹配、信息互通共享、蔬菜快速买卖、品质安全可靠的蔬菜交易新模式。鼓励经营主体应用新媒体和电商平台,扩大线上销售,拓展销售渠道。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供销联社

(八)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21.推动循环发展。推广“菜+饲+肥”、“菜+肥”、“菜+饲+沼”等循环种养模式,加快推进尾菜综合利用,持续推进尾菜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工程建设,探索尾菜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加大尾菜还田力度,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6%以上。加大废弃地膜、棚膜回收利用,推进蔬菜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有机化利用,净化产地生产环境,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推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2.强化质量监管。加强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强化产前、产中、产后农药残留检测,主要蔬菜产品综合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支持市县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在生产基地设立站点,提供检测服务。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承诺合格制度。

23.促进农旅融合。把蔬菜产业与“和美乡村”、产业强镇建设、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农带旅、以旅兴农,积极开发蔬菜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新业态,创新“旅游+”、“文化+”、“历史+”发展模式,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园区以蔬菜种植、科研活动为基础,打造采摘体验、休闲观光、科普教学的蔬菜休闲园、采摘园等农业综合体,推动农业、旅游、文化互动融合发展,建办菜旅融合、观光采摘农业示范点9处以上。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按照市上统一领导、部门协同推进、县(区)组织实施的机制运作。相关县(区)政府作为园区建设主体,要加快推进任务落实。相关部门和县(区)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园区建设工作抓出成效。

(二)强化政策引导。认真落实产业园建设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领作用,鼓励支持引导企业等经营主体参与产业园建设,推进设施建设由单一财政资金投入向社会资本多元投入转变,生产经营由政府主导向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优势互补、衔接配套、高效协同。相关市直部门、县(区)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扶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设施农业装备购机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

(三)强化要素保障。组织实施人才引进培育工程,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注重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作用,创新技术服务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开发专业信贷产品,降低贷款抵押门槛,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等多元投入。在编制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合理预留产业发展用地,在规划选址、用地审批、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四)强化督查调度。将产业园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业农村年度考核目标管理,推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相关县(区)要尽快将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年度、到区域、到乡镇(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泛宣传园区发展前景、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总结推广园区建设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支持园区建设良好氛围。


附件:1.平凉市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若干政策措施

        2.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区域表

        3.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分年度规划表

        4.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 点任务表

        5.泾汭河川区设施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布 局图

附件1—5.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