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2013—2015年)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蔬菜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设施逐年增加,品种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79.75万亩,产量106.61万吨,比“十一五”末增产8.61万吨,建成加工、贮运龙头企业8家,蔬菜冷藏保鲜能力总计达3.5万吨,深加工能力达5000吨,扩建、新建规模较大的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0个,年蔬菜交易量103.6万吨,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地位日益突出。但还存在基础建设滞后、科技应用水平不高、质量安全隐患突出、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问题。为了全面推进蔬菜产业持续发展,保障全市蔬菜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障供应、确保安全”的总体要求,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设施栽培与露地种植相协调、片带开发与优势区域同提升、助农增收与保证供给同促进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着力加强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建设、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蔬菜总面积达到90万亩,总产达到123.75万吨,产值达到20.3亿元,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8万亩,总产达到43.36万吨,产值达到8.6亿元。自产菜占到市场供应量的50%,外销量达到64万吨,占总产的50%,带动农民收入增加20%以上。全市蔬菜产业的科技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均衡供应能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全省区域性设施蔬菜发展集中区和国家级高原夏菜优势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三、建设重点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两大工程”、“四大基地”、“五大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两大工程建设
1.基础设施配套工程。以设施蔬菜发展区域为重点,高标准配套灌排、道路、电网、土壤改良等基础配套工程,高标准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满足蔬菜生产需要。
2.菜苗繁育供应工程。2015年前,除平凉工业园区外的七县(区)各建立1个年生产能力500万株以上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配套遮阳降温、防寒保温、通风换气、水肥一体、育苗床架、基质穴盘等设施设备,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提高蔬菜育苗标准化水平。
(二)四大基地建设
1.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在七县(区)河谷川区和有条件的塬区,集中建设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重点生产胡萝卜、马铃薯、大白菜、甘蓝、花椰菜、萝卜、芹菜、西葫芦、辣椒、菜豆等鲜食和加工蔬菜。以泾汭河川区、东部塬区为重点区域,抓好优质胡萝卜、芹菜等畅销大路菜复种,增加复种蔬菜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到2015年,全市建成高原夏菜基地60万亩。
2.药食兼用蔬菜基地。根据我市自然条件,在灵台、泾川两县建立韭菜生产基地,在庄浪、静宁两县建立大蒜生产基地,在崆峒区建立山药、百合生产基地,在崇信县建立芹菜生产基地,在华亭县建立野生植物、药材人工驯化和菜用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到2015年,全市药食兼用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3.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在城乡居民蔬菜保障区内的11个乡(镇)创建15个千亩蔬菜示范基地(崆峒区2个:崆峒镇、安国乡,泾川县2个:城关镇、王村镇,灵台县1个:中台镇,崇信县1个:锦屏镇,华亭县1个:东华镇,庄浪县2个:水洛镇、朱店镇,静宁县1个:城关镇,平凉工业园区1个:四十里铺镇),在42个蔬菜专业乡(镇)创建200亩连片的标准化示范点(崆峒区5个:崆峒镇、白水镇、安国乡、柳湖乡、花所乡,泾川县7个:城关镇、高平镇、汭丰乡、罗汉洞乡、泾明乡、红河乡、太平乡,灵台县9个:中台镇、什字镇、独店镇、邵寨镇、朝那镇、梁原乡、新开乡、西屯乡、上良乡,崇信县3个:锦屏镇、新窑镇、铜城工业园区,华亭县6个:东华镇、西华镇、安口镇、策底乡、上关乡、神峪乡,庄浪县6个:水洛镇、朱店镇、万泉镇、良邑乡、南坪乡、阳川乡,静宁县5个:城关镇、威戎镇、界石铺镇、城川乡、贾河乡,平凉工业园区1个:四十里铺镇),全面带动蔬菜基地建设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4.果薯间作套种基地。在新植果园全面推广果菜、果薯间作套种技术,间作套种马铃薯25万亩,解决新植果园增产增收问题。
(三)五大体系建设
1.质量监测检验体系。市、县两级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引进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完善监测检验手段,对“菜篮子”产品生产基地进行定期检测或抽检,及时发布检测结果,实现对“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监管和有效监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点,加强生产基地自检,指导安全期采收,严把基地产出关。到2015年,在全市七县(区)各建成1个县级质量监测站(中心)。
2.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入手,探索建立覆盖蔬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界定。按照“统一标准、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原则,统一质量安全信息采集指标、统一产品与产地编码规则、统一传输格式、统一接口规范,完善并督促落实生产档案、包装标识、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信息传送与查询等管理制度,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有效衔接。
3.风险预警处置体系。市、县(区)农牧局、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联合协作,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信息平台,实现监测数据及时采集、分类查询、信息共享。加强应急监测和管理,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蔬菜质量安全应急反应体系,及时实施突发事件调查、形势分析、影响评估。加强风险评估,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蔬菜产品中风险隐患大的危害因素,科学划定风险等级,实现风险及时预警、及早防范和重点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处理专家等队伍建设,搞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理知识培训及演练,不断提高蔬菜质量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4.科技支撑体系。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科技服务职能,组建蔬菜专家服务组织,加强蔬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手段,增加工作经费,提高人员素质,切实提升新成果转化率和实用技术到位率。各县(区)要统筹资金,配建基层农民培训场所和必要的培训、田间小气候观测、品质速测等设施设备和交通工具。积极开展引进试验、示范展示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一批蔬菜植保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备施药机械和交通工具,推进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依托尾菜处理关键技术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和完善一批尾菜处理公司,以集中区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为重点,引导蔬菜主产区积极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切实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到2015年,全市建成尾菜处理企业(站)13家,尾菜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
5.贮运加销体系
(1)贮藏保鲜库建设。依托项目带动,发展扶持一批贮藏量大、保鲜性强的企业或合作组织,不断提升蔬菜产品贮藏保鲜的科技化、规范化程度,到2015年,除灵台、静宁两县外,其他五县(区)和平凉工业园区各新建1个万吨级蔬菜贮藏保鲜库,年贮藏保鲜能力累计达到25万吨以上。
(2)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到2015年,除平凉工业园区外,每县(区)新建蔬菜专业批发市场1个,累计达到15个,完成102个乡(镇)农村集贸市场或蔬菜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新增社区便民蔬菜市场40个、综合超市15个、社区个体菜店300个,实现市场流通体系城乡全覆盖。崆峒区要按照便民蔬菜市场服务半径旧城区不大于500米、新区不大于800米,综合超市不大于2000米、便民小超市不大于300米的要求规划建设便民蔬菜市场和便民小超市。其他县也要参照以上标准,加快蔬菜专业市场建设,切实解决城市居民便利消费和安全消费的问题。要建立完善蔬菜价格形成机制,平抑市场菜价,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不法商贩囤积压奇、欺行霸市、串谋涨价等违法行为,净化市场价格环境,营造公平、公道、合理的购销环境。
(3)蔬菜加工企业建设。发展和壮大一批蔬菜精深加工企业,努力提升蔬菜产品的商品化,注重在成品菜开发、传统腌渍菜发展和精细蔬菜深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实施好崆峒万吨绿色脱水蔬菜、灵台1000吨胡萝卜饮料等项目,创办一批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到2015年,高原夏菜的加工转化率达到20%以上,蔬菜加工产量达到10万吨。
(4)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建设。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建立冬春蔬菜储备制度的通知》要求,加快建立蔬菜冬春季储备调控制度,加大对冬春蔬菜储备力度,因地制宜做好储备任务落实,依托贮藏保鲜库建设项目,灵活多样选择储备主体,建立健全储备管理体制,落实储备补贴,形成稳定的冬春蔬菜市场供应长效机制,为蔬菜保供稳价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四、区域布局、重点内容及任务
(一)设施蔬菜集中区
1.建设目标。到2015年,全市设施蔬菜供应结构实现重大突破,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占蔬菜总面积的8.9%,产量达到43.36万吨,占蔬菜总产的35.04%。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达到1.32万亩,塑料大中拱棚面积达到6.68万亩,全市建成百亩以上设施蔬菜集中示范点30个。
2.产业布局。以河谷川区为重点区域,建成泾河、汭河流域“两带”和黑河、红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六片”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基地,形成设施蔬菜集中生产区。设施蔬菜栽培种类以发展叶菜类和果菜类蔬菜为主,重点栽培白菜类中的大白菜、结球甘蓝,绿叶菜类中的菠菜、芹菜、油菜、香菜(芫荽)、生菜、茼蒿,葱韭类中的韭菜、蒜苗,芽菜类中的豌豆苗、萝卜芽,果菜类中的西红柿、黄瓜、辣椒、南瓜、茄子等。
3.建设重点
“两带”:
泾河流域带:涉及崆峒区崆峒、白水、安国、柳湖、花所5个乡(镇),泾川县城关、王村、罗汉洞、泾明4个乡(镇),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涵盖54个川区村。
汭河流域带:涉及崇信县锦屏镇和泾川县城关镇、汭丰乡3个乡(镇),涵盖28个川区村。
“六片”:
红河流域片:涉及泾川县红河乡川区7个村。
黑河流域片:涉及泾川县高平镇、太平乡14个村。
达溪河流域片:涉及灵台县中台、独店、邵寨3个乡(镇)14个村。
神峪河流域片:涉及华亭县东华、神峪、策底、上关4个乡(镇)9个村。
水洛河流域片:涉及庄浪县水洛、朱店、万泉、良邑、南坪5个乡(镇)86个村。
葫芦河流域片:涉及静宁县城关、威戎、城川3个乡(镇)12个村。
4.任务分解(详见附件1)。
(二)城乡居民蔬菜保障区
1.建设目标。到2015年,保障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4万亩,总产达到8万吨,城乡居民生活用菜自给率占到60%以上,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2.产业布局。保障区主要涉及崆峒区安国乡和柳湖乡,泾川县城关镇和王村镇,崇信县锦屏镇,灵台县中台镇,华亭县东华镇,庄浪县水洛镇和朱店镇,静宁县城关镇,平凉工业园区四十里铺镇,共11个乡(镇)。
3.建设重点。保障区内蔬菜产业结构以设施栽培为重点,兼顾露地种植,栽培品种以叶菜类和果菜类为主。
4.任务分解(详见附件2)。
(三)泾汭河川区蔬菜优势区
1.建设目标。到2015年,泾汭河川区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实现川地蔬菜种植全覆盖,优势区内蔬菜外销总量占本区域蔬菜总产的60%以上。
2.产业布局。优势区主要发展设施蔬菜,兼顾高原夏菜种植,包括泾汭河流域的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平凉工业园区的13个乡(镇)82个川区村。
3.建设重点。优势区内栽培耐低温弱光、抗逆性强、抗病性高的黄瓜、番茄、辣椒、茄子、西甜瓜等专用品种,适宜春、夏、秋等不同季节露地栽培的白菜、萝卜、结球甘蓝、菠菜等系列品种,适合出口、加工的番茄、胡萝卜、洋葱等专用品种,适应不同市场和饮食文化需求的芥菜、食用菌等特色蔬菜品种。
4.任务分解(详见附件2)。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保障机制。全市蔬菜产业开发工作由市现代农业发展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农牧局负责实施。市蔬菜产业开发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强化对蔬菜产业开发工作的指导协调。要建立考评考核机制,把蔬菜产业开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崆峒、泾川、灵台3县(区)要理顺蔬菜产业开发的机构和人员,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平凉工业园区5县(区)要积极与当地编办、人事部门衔接,从县(区)农牧系统内部调剂精干技术力量,组建蔬菜产业开发机构。各县(区)要结合本规划制定辖区内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细化方案,明确目标,分解任务,靠实责任,狠抓落实,保障全市蔬菜供应和质量安全。
(二)强化政策激励,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完善以奖代补、“绿色通道”、投资优惠、支持性价格等相关激励扶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投入,着力改善发展环境。加强与保险行业的合作与协调,建立自然灾害风险保险,为菜农稳定增收提供保障。继续加大市级财政对蔬菜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重点扶持科研推广、培训、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蔬菜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各县(区)每年要整合中央、省上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发展蔬菜产业,保障蔬菜安全供应。
(三)突出科技支撑,搞好服务培训。加快科技创新,开展集成技术研究,在高原夏菜商品规模扩张、设施蔬菜集约化育苗、产储销一体化等环节实现新突破。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加强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农业节约型技术集成配套应用,提高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通过科技示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派直接主抓蔬菜产业的各级农口部门负责人、技术干部、企业业主、菜农到农业院校学习,加强科普宣传,提高指导、服务、经营综合能力。
(四)构建产销体系,提升产业效益。重点扶持蔬菜加工龙头企业开展采后处理与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环节的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销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与“西兰银”等大城市营销公司的联合,形成“内引外联、抱团发展”的销售体系。引导支持蔬菜专业村组建合作社,改进生产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实施农超对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产出利润,促进农民增收。探索新型产业运行模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
(五)严格质量标准,打造产业品牌。加强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逐步建立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机构,加快修订和完善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和省级标准化设施蔬菜高新技术示范小区建设为抓手,引导和规范农民生产行为,实现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带动蔬菜产品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定,大力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生产,加大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下一篇: 平凉市“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