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激活庭院“方寸地” 铺就振兴“致富路”

  • 时间:2025-08-12 20:47
  • 浏览次数:
  • 来源:崇信县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庭院虽小,藏富万千。今年来,崇信县将发展庭院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突破口,以“特色化培育、全链条服务、多元化增收”模式,让昔日闲置的农家院落变身“聚宝盆”,走出了一条小庭院承载大民生、带动大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精准施策,筑牢特色发展根基

崇信县立足县域农业资源禀赋,锚定“特色化”发展方向,从政策、资金、技术三方面构建保障体系,为庭院经济发展“强基赋能”。在政策保障上,制定《崇信县发展小产业助推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采取“实物补助+项目扶持”的模式,对香菇菌棒财政每棒补助3元,农户仅承担2元;对农户自行购苗的中华蜂,每箱补助400元;对农户在门前屋后栽植的特色林果苗木,由果业部门统一采购,免费发放给农户。2025年,全县累计投放香菇菌棒186万棒,养殖中华蜂6000箱,发放各类苗木1.48万株,带动3127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在技术支持上,为让群众“懂技术、会经营”,崇信县整合培训资源打造“新农人”培育工程,通过“课堂讲理论+田间教实操”的模式,举办专题培训班12期,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院落,手把手传授香菇种植、果树修剪、中华蜂管护等技术。如今,不少农户从“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群众的发展信心更足、底气更硬。

二、全链发力,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围绕“供种-生产-销售”各环节,崇信县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庭院经济从“单打独斗”迈向“抱团发展”。在“供”的环节,严格种源遴选,从源头把控品质,食用菌产业依托方胜园菇业龙头优势,统一组织生产优质香菇菌棒;特色林果产业实行“政府主导+公开招标”机制,由果业部门精准对接市场需求,集中采购红梅杏、樱桃、柿子等优质苗木;中华蜂养殖则引导农户优选健康蜂群,从源头上降低病害风险,为后续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在“产”的环节,县农业农村局、果业局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联合企业技术员定期深入农户庭院上门指导,从菌棒摆放、果树修剪到蜂群管理,实现技术服务到院、指导到户,全程跟踪解决难题,确保每个庭院都有“技术靠山”。在“销”的环节,整合“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冷鲜配送”等渠道,实现“好产好卖、优质优价”。方胜公司统一回收香菇,通过自有品牌进入商超、电商平台;依托中华蜂养殖,建立蜂蜜深加工生产线,开发蜂糖酒等农产品;特色林果提前与收购商签订协议,形成“产有定向、销有保障”的良性循环。

三、多元增收,释放庭院经济活力

崇信县创新“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推动庭院经济从“各自为战”向“利益共赢”转变,让农户在产业链各环节都能获利。从经济收入看,2025年交出亮眼“成绩单”:186万棒香菇可产菇280万斤,户均增收超8000元;6000箱中华蜂可产蜜3万斤,销售收入120万元;特色林果虽未进入丰产期,但为2251户农户种下了“摇钱树”。从乡村面貌看,昔日杂乱的闲置庭院,如今或建“香菇棚”,或变“果树林”,或养“致富蜂”,既盘活闲置资源,又美化乡村环境。更重要的是,庭院经济不占用耕地,有效破解农业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瓶颈,让“巴掌地”释放“大效益”。从产业发展看,食用菌、特色林果、中华蜂三大产业齐头并进,推动“一村一品”格局形成:木林村的香菇、闫湾村的林果、赤城村的中华蜂,一个个特色庭院产业化身一张张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如今的崇信乡村,大棚里菌香四溢,蜂箱旁蜜香阵阵。小庭院承载着大希望,不仅为农户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更培育了“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引擎”。下一步,崇信县将持续优化政策、延伸链条、扩大规模,让更多农家庭院“方寸地”成为群众的“幸福园”,书写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