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树牢底线思维 强化系统治理

  • 时间:2024-02-04 18:01
  • 浏览次数:
  • 来源:崇信县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2023年,崇信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重要论述,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全员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行“5423”乡村治理模式,积极探索乡村善治之路,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崇信县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锦屏镇赵湾村荣获“中国最美村镇”乡风文明成就奖,柏树镇木家坡村获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新窑镇赤城村荣获全省“村规民约先进村”。

一、健全机制,构建“五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深入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全面落实“四抓两整治”措施,全县专职化管理村干部和大学生村文书实现全覆盖,建立党群服务中心9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91个,“一村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创建率86%,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平安甘肃建设示范县。围绕村党组织议事机制,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和“双诺双评”工作法,实现了决策过程让群众参与,决策效果让群众检验,有效拓宽了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提升了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整合“雪亮工程”“智慧水务”“数字乡村”等信息化资源,建成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实现城乡可视化、便捷化、高效化管理,全面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二、全域治理,健全“四个覆盖”乡村治理网络。创新推行全域治理“网格化”、全域工作责任、全域监督管理、全域排查巡查“四个全域全覆盖”,在镇村社推行“网格化” 管理模式,将乡村按村民小组划分为410个小网格,分别由县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及乡镇长担任四级网格,形成了全覆盖、无死角的治理格局。结合“河湖长制”“林长制”等责任制落实,将全县3条河流80条沟道、595.8公里国省县乡村道路、222棵古树名木及所有林木责任到人,每一条河沟、每一条道路、每一棵树木都有人看、有人管。通过政策监督、履职监督、权力监督等方式,县直12个行业部门和乡镇综合执法队、派出所开展联合执法24场次。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主题宣讲活动,全面整治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示范带动广大群众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文明乡风。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定期不定期深入背街小巷、村社农户和田间地头巡查检查,用镜头聚焦和媒体曝光手段,督促整改突出问题42条。

三、明确主体,靠实“两个三包”乡村治理责任。聚焦乡村治理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村社干部和农户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干部干群众看”向共建、共治、共享转变。一方面,由村社干部包乱占耕地监管、包面源污染治理、包公益设施管护,责任到具体人,定期进行考核。发挥村社干部与农民群众联系最紧密、接触最直接优势,运用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激发农户履行“三包”职责,整改村社残垣断壁、一户多宅、一户一宅危旧住房等问题。另一方面,由农户包房前屋后生态绿化、环境卫生整治、“三堆”清零,持续推动美丽乡村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创建美丽庭院示范村9个,示范户88户,评选乡村振兴“十好村”7个、“十美户”300户,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四、常态长效,做实“三个清零”乡村安宁有序。坚持把健全完善长效机制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的有效保障,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扎实开展农村生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三个领域”问题动态排查清零,加强地质灾害、农机安全、防灾减灾、农业面源污染等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整治,摸排地质灾害隐患点16处,检修农机设备1593台,检测农产品3218样次,回收废旧农膜852吨,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垃圾杂物2500多吨。定期对农房安全、用电、用水、用气、消防、冬季采暖等方面风险隐患进行排查消除,累计拆除整治危旧残建筑5500户,更换维修老旧设施,全面推进村组道路、供电、供水、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 

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深入领会中央及省、市有关乡村治理政策文件精神,把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扎实开展“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拓展“5423”乡村治理模式,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