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两年三茬强引领 一优四化促提升”全力推进粮食生产扩量增产提效

  • 时间:2024-02-02 16:43
  • 浏览次数:
  • 来源:灵台县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灵台县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坚决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党政同抓,持续健全“抓粮尽义、种粮收益”的良性发展机制,聚焦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个关键,探索形成了优选主栽品种、栽培技术标准化、经营管理产业化、生产过程机械化、鼓励适度规模化的“一优四化”粮食高效生产路子,全县年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7.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20万吨以上,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集体”“全国第五批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等荣誉。2023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77.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0.6万吨,夏粮增产1.02%,是全省唯一实现夏粮正增长的县份。


一是坚持推进种业创新,持续挖掘丰产潜力。坚持把良种作为粮食增产的根本,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抓手,着力拓展提升冬小麦良种繁育优势,突出市场化导向引种选种,大力推进引育试繁推一体化建设,建办国家级种子核心试验田1024亩,筛选纯化推广灵台手工面专用品种、高筋专用品种等本地适宜种植粮食新品种158个。全面搭建企地协作良种攻关平台,“灵选”7号冬小麦品种顺利通过甘肃省品种委员会审定,鑫丰种业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全县建成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5万亩,年产商品化冬小麦良种20万斤以上,冬小麦种源基本实现自给。常态化开展种业市场专项整治,支持各类种子生产企业在县内建办玉米、油料等新品种展示田12处229亩,依托科技助农行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等平台,切实强化“三抗一丰”粮食新优品种宣传,全县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二是坚持良机良法配套,推进种粮节本增效。坚持良机良法融合促增产,以实施“三个单体”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集成推广冬小麦绿色高质高效种植技术规程、旱作农业集成配套技术、油料密植控高增产技术,大力推行“耕、种、管、收”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抓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示范带20万亩,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万亩,建办营养功能型彩色小麦“陇紫麦2号”示范基地4000亩,辐射带动种植冬小麦33.5万亩、玉米28.76万亩、油料7.2万亩。持续开展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行动,紧盯机耕、机播、机防等关键环节,扎实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乡一社”农机合作社全域覆盖,大力推广一站式引导、菜单式托管、点对点对接农机便捷化服务。2023年引进各类成套化、大马力、山地丘陵专用机械700台,实施生产托管6.5万亩,基本实现大类粮食作物生产专业深松、机械覆膜、田间飞防、减损机收全流程机械化,全县主要粮食作物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3%。


三是坚持优化结构布局,夯实粮食增产基础。坚持把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确保粮食任务完成的关键措施,全面清查规范4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分品种、分茬次、分地块制定品种布局意见和茬口调整意见,扎实推进小麦种植向生产商品原料转型,玉米向鲜食和“粮改饲”方向发展,鼓励支持饲用大豆集中连片生产,特色油料规模种植,推动形成稳步发展小麦玉米,逐年提升油料豆类的粮食生产全新格局。坚持把“两年三茬”作为提升土地综合效益,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力抓手,根据北部塬区、南部山区、“两河川区”立地条件,按照应种全种,能种尽种的原则,整合项目资金93万元,发放紫苏、豆类等种子7.2万斤,安排农技人员蹲点指导做好复种技术规程,高质量抓建15万亩“夏粮小秋”复种示范带,2万亩“粮油循环”复种示范带和2万亩“粮菜循环”种植示范区,全县完成复种粮食作物15.2万亩、油料2.08万亩,高原夏菜2万亩,抓建千亩以上粮油作物复种示范片23个,全县“两年三茬”面积达到19.08万亩,土地复种指数达到57%,实现总体效益2.31亿元。


四是坚持品牌规模经营,提升粮食综合效益。深入挖掘粮食生产全环节增值增效空间,大力发展有机粮油、绿色粮油种植加工,加快创建粮油新特品牌,培育“黑旦绿色粮油”“汉黍有机粮”等区域特色粮油品牌6种。持续提升粮食就地加工转化能力,建成规模化粮食烘干场4处,依托建设北部塬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全面开发多类型粮食加工新产品。聚焦发展粮食生产规模适度经营,鼓励支持各类主体规模化流转土地,建办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累计流转土地22.3万亩,用于粮食规模化种植的达到18.5万亩。制定出台粮食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土地碎片化整理,大力建设“一企一块地”“一户一块田”,从技术示范、良种补助、特色贷款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全县累计建办粮食规模种植专业合作社358家、家庭农场96家,年产值达到6.78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