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县“四新”模式引领产业链提质增效

  • 时间:2023-11-23 17:39
  • 浏览次数:
  • 来源:灵台县农业农村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近年来,灵台县蔬菜产业发展围绕培育龙头建基地、多茬连产挖潜力、创新业态延链条、带农增收提效益等方面,全力助推蔬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建立新机制,着力破解蔬菜设施闲置难题。结合蔬菜产业链链长制要求和“八化”发展目标,不断健全完善“六个一”工作机制,针对“两河”川区设施蔬菜区域部分棚室季节性闲置,缺乏全产业链经营主体运营的实际问题,通过调整茬口复种一批季节性闲置大棚、争列项目维修改造一批破旧低效温室、转换机制承包租赁一批弃耕荒芜棚室、依法依规破产重建一批企业设施资产的“四个一批”方式,采用大棚夏季遮阳春秋加膜技术,推动季节性闲置棚室开展复种生产750亩,以财政项目资金撬动经营主体维修改造破损温室大棚150亩,动员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转包经营弃耕棚室68亩,有效解决了钢架大棚季节性闲置问题,实现了全县设施蔬菜应种尽种、不空一棚。

二是招引新主体,着力破解蔬菜生产销售难题。坚持筑巢引凤、招大引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招引甘肃裕丰鑫泽、甘肃隆浩鸿、陕西金巢等农业公司,流转租赁钢架大棚560座。着眼优化茬口搭配、浓缩主栽品种,定向种植生产周期短、单品亩产高的叶菜、西葫芦,采用钢架大棚“春提早葫芦+3茬叶菜+秋延后芹菜”和日光温室“越冬茬茄果蔬菜+2茬叶菜”茬口安排,着力推广“精耕细作、分期播种、分批采收、连续上市”的多茬栽培模式,全县种植设施蔬菜3770亩,通过“畅外销、扩内需、强电商”三位一体营销策略,借力企业掌握的市场资源,拓展了西安-平凉-兰州鲜菜外销渠道,与县内企事业单位食堂、商超酒店形成了订单长期供菜协议,内售外销鲜菜1.13万吨,实现净收益1810万元,实现了产销一体推进。

三是培育新业态,着力破解产业融合发展难题。着眼农旅融合、产业升级,立足灵台古商周文化和针灸康养文旅品牌,着力拓展中台水泉、杨村、康家沟城郊区位优势,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为载体,建设特色采摘体验园3处,种植蜜炫龙火龙果、樱桃番茄、美都西瓜、章姬草莓等采摘果蔬45棚,持续提升产业效益。同时,积极推进百里严家沟、邵寨干槐树等乡村旅游与春播蔬菜和高原夏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建设,形成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聚焦产学互通、协同育人,积极引导各类蔬菜经营主体与当地中小学校合力建办“田园课堂”,通过教师带学、学生研学、菜农帮学,开展生产体验16次,打造产学研用田园综合体5处,有效提升了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四是注入新活力,着力破解群众就业增收难题。着眼产业增效、企业增值、农民增收,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田园综合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31处设施蔬菜产业村通过生产经营、土地入股、劳务用工等方式,带动3650户12750人实现人均务工收入8000元,1200余农户依托土地经营权流转户均实现收入2000元以上。结合北部塬区节水高效现代农业园区万亩蔬菜产业带建设,在北部塬区6乡镇29村探索建立了“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合作经营方式,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带动1227户3910人实现人均种菜收入3600元;通过设施托管、代耕代种等农业社会化服务,扶持9120户农户实现土地代耕21.86万亩,节本增效收入达到655.8万元,带动全县种植以朝天椒为主的春播蔬菜和甘蓝、白菜、萝卜等高原夏菜3.85万亩,露地蔬菜产量达到6.4万吨,产值1.83亿元,产业效益不断显现,群众“钱袋子”不断充实。

撰稿:张晓峰    审核:任  丽    编辑:王  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