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返青后田间管理技术
一、返青至拔节期
1.及早镇压划锄。麦田土壤解冻后尽早采取镇压划锄。坚持“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压轻不压重”的原则,适时适度镇压,无论苗情好坏,拔节前应尽早划锄1次,促弱转壮。对旺长或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返青至起身期连续镇压2~3次。全面划锄应遵循行间深、株边浅,旺长苗麦田适当深锄,划锄深度3~5厘米;弱苗麦田浅锄细锄。
2.加强水肥管理。小麦返青后,旺长麦田,肥水管理推迟到拔节中后期,结合降雨亩追施尿素5~8公斤;弱苗麦田,返青初期结合降雨(雪)追肥或趁墒行间亩耧施尿素5~8公斤、磷酸二铵5~8公斤,拔节期结合降雨再追施尿素3~5公斤;一、二类苗麦田,拔节期前后结合降雨亩施尿素5~8公斤,促进小麦稳健生长。有灌溉条件的麦田,返青后可结合土壤墒情,亩灌水70~80立方米,以保分蘖、促亩穗数。
3.防范灾害天气。预防“倒春寒”发生,冻害发生前采取熏烟或亩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30~50公斤等措施预防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结合冻害发生情况,及时叶面喷施1%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氢钾溶液,或追施氮肥,每亩施尿素10公斤。小麦拔节前、土壤解冻后及时镇压,提墒保墒;拔节后,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抗旱剂、蒸腾抑制剂等,增加植株抗旱能力。
4.预防病虫草害。早春防治条锈病兼治白粉病,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醚菌酯等农药喷雾防治;红蜘蛛危害,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农药喷雾防治;蚜虫危害,可选用呲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农药喷雾防治。返青期结合中耕锄划进行人工除草,若田间杂草密度大,严重发生地块,可选用唑草酮、双氟磺草胺、炔草脂等农药进行化学除草。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或说明书用药,禁止超范围、超剂量用药。
5.适时化控防倒。旺长麦田或高杆小麦品种,在拔节期镇压控旺,起身期至拔节初期可喷施壮丰安、矮状素或吨田宝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预防倒伏。一般在拔节初期,每亩用矮壮素200~250克兑水40~50公斤、或吨田宝60毫升兑水30公斤、或壮丰安50~100克兑水3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控制旺长、防止倒伏。
6.加强田间管护。做好春季田间管护,避免牲畜啃青和践踏地块,造成叶片损伤、麦根拔出,麦苗死亡。春季风大,对于全膜覆土穴播、一膜两年用麦田,要做好麦田护膜工作,对膜上有孔洞、膜边有漏风、揭膜断膜处,及时用土封堵压严,以防大风揭膜。
二、孕穗期至抽穗期
1.科学追肥。对于生育后期不脱肥的麦田,不必追施氮肥。对有明显养分缺乏症状或高产麦田,可在抽穗前后趁雨酌情追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3~5公斤。抽穗后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促进分孽成穗和灌浆结实,增加粒重。
2.合理用药。重点加强条锈病、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田间用药时,大风天气禁止用药,若土壤干旱应加大用水量,掌握好用药量,确保用药效果,防止药害发生。
三、扬花期至成熟期
1.“一喷三防”。在小麦生长后期,通过一次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等,实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补肥的目的。从开花后6~10天开始,进行1~2次,间隔7~10天。
2.预防干热风。小麦灌浆后期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应结合“一喷三防”,在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各喷一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提高小麦抗干热风的能力。此外,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浇小水或喷水,以提高田间相对湿度,预防干热风的形成,进而减轻危害。
3.适时收获。在蜡熟末期,适时组织抢收,脱粒后及时晒干扬净,入仓贮藏。注意躲避“烂场雨”,避免麦穗发芽、霉变、落粒、倒伏等,以影响小麦品质和制种田的种子发芽率。
(撰稿:郑爱红 编辑:刘家祺 审核:李 鑫)
上一篇: 冬油菜返青后田间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