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期间农作物田间管理措施

  • 时间:2024-06-21 09:41
  • 浏览次数:
  • 来源:种植业管理科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三夏”生产期间,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叠发期,是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期,抗灾夺丰收任务重、难度大。为提早落实防范措施,科学防灾、有效减灾、积极救灾,奋力夺取粮食丰收,提出以下管理措施。

一、生产形势

据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夏季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阶段性特征明显。6~8月降水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总体偏多2成左右,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0.6~1℃,高温日数将较常年同期偏多,相对高温时段在7月上旬后期至中旬前期以及8月中下旬,可能出现阶段性干旱,无明显伏旱。我市小麦主要病虫害中度偏轻发生,自东向西已陆续收获。玉米、马铃薯等秋粮作物进入田间管理关键时期,预计秋粮重大病虫害将中度偏轻发生,粘虫、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流行性病虫害在局部有偏重发生风险。

二、主要措施

1.防干旱。积极储备抗旱水源。有灌溉条件的地方,要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和已建成的“水盆子”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积极储备抗旱水源,强化蓄水保水措施,要及早修缮集雨窖、山塘坝等设施,蓄积雨水,拦截地表水,全力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强化节水措施。提前做好灌溉设施和抗旱机井检修、农灌渠道清淤和防渗改造等工作,严防跑冒滴漏。提高灌溉效率,积极推广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及时浇水增墒。有灌溉条件田块,集中水源浇水保苗。水源不足的地方采取管网延伸、拉水送水等方式,尽力保灌。因旱绝收地块,因地制宜搞好改种补种。农艺措施保墒。采取中耕、高培土的措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叶面喷施抗旱保水剂,增加植物抗旱性,可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连续多次喷雾,降温增湿,为叶片提供必需的水分及养分。

2.防高温和“干热风”。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高温预警,因地制宜做好作物生长后期肥水管理,提早预防高温和“干热风”灾害。灾害发生前,采取“一喷三防”和“一喷多促”等措施,连续喷施磷酸二氢钾、含硼、锌等的叶面肥,调节作物新陈代谢能力,增强株体活力,提高抗逆性。玉米在授粉期遭遇高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蔬菜等经济作物,覆盖遮阳网遮荫降温。对有地膜等覆盖物的菜园,及时掀开透气。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及时浇水或通过增加田间小气候的湿度降低地温。无灌溉条件的作物可通过秸秆覆盖和中耕松土减少水分蒸发、提升土壤保水能力。

3.防洪涝。及早清理疏通农田排水渠道,做好防汛和农机设备检修,及时调剂调运柴油、水泵等防灾救灾物资。对低洼易涝地块,采取挖排水道、积水坑、疏通沟渠和机械强排等措施抢排积水,促进根系和植株恢复生长,防止出现因积水造成早衰、死亡等现象。对受涝田块,要及时排除积水,清除烂叶,排水后及时追肥、中耕划锄,养根护叶,对绝收田块,要抢抓有利时机,改种补种绿肥、小杂粮、速生蔬菜等生育期较短作物,减少因灾损失。及时抢修水毁农田,加固设施农业,严防灾情发生。

4.防风雹。实施人工防雹作业。加强作业人员和作业装备管理,备足弹药。严密监测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形势,加强作业条件监测预警。精细研判作业时机、部位,精准指导,跟踪指挥,加强区域联报联防,适时组织开展人工防雹作业。灾前提早加固设施。扎实开展隐患排查,及时组织对大棚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修整加固棚架设施,推广防灾设施。灾后加强分类管理。加强肥水管理,追肥要快、养分要全、数量要足。及时喷施叶面肥(含磷、钾)+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促进细胞分裂、伤口愈合,加速茎叶营养生长;及时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改善通透性,保护根系,兼顾除草。对植株倾斜未完全倒伏且相互叠压的地块,尽量维持现状,依靠植株自身恢复生长。对植株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的地块,适时抢收。对已绝收地块,因地制宜抢收秸秆作青贮饲料,及时改种短生育期作物,减少损失。

5.防病虫害。小麦条锈病和蚜虫要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做到应防尽防,减轻流行为害,促进小麦保大穗、增粒重。草地贪夜蛾要继续落实“三区四带”布控,层层阻截诱杀迁飞成虫,及时防治田间幼虫,防止暴发为害。二代粘虫要早发现,早防治,及时对高密度为害点田块集中统一防治,防止其迁移扩散为害。马铃薯晚疫病要充分利数字化监测预警系统,做好精准监测,在马铃薯现蕾期前后进行预防,对发现“中心病株”的田块进行普防,流行盛期要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防止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损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