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及补救措施

  • 时间:2023-05-09 15:33
  • 浏览次数:
  • 来源:种植业科
  • 字体: [ ] [ ] [ ]
  • 分享:

冻害是指麦田经历连续低温天气而导致的麦穗生长停滞。初冬冻害即在初冬发生的小麦冻害,一般由骤然强降温引起,因此常称为初冬温度骤降型冻害。11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最低气温骤降10℃左右,达-10℃以下,持续 2~3 天,小麦的幼苗未经过抗寒性锻炼,抗冻能力较差,极易形成初冬冻害。发生冻害的小麦类型是弱苗和旺苗, 壮苗一般不会造成冻害。苗龄小,抗低温能力较差,易发生初小麦冬冻害,造成叶片干枯和幼苗死亡。早春冻害是指小麦在过了“立春”季节进入返青拔节时期,因寒潮到来降温,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发生的霜冻为害。此时气候逐渐转暖,又突然来寒潮,也称“倒春寒”。

一、小麦冻害识别

冬季冻害的外部症状明显,开始时叶片的部分或全部为水渍状,以后逐渐干枯死亡。冻害较轻麦田麦株主茎及大分蘖的幼穗受冻后,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 ,但穗粒数明显减少;冻害较重时主茎、大分蘖幼穗及心叶冻死,其余部分仍能生长;冻害严重的麦田小麦叶片、叶尖呈水烫一样地硬脆,后青枯或青枯成兰绿色,茎秆、幼穗皱缩死亡。不过我们的专家也提醒我们的农民朋友,不必惊慌,初冬冻害及越冬期冻害一般以冻死部分叶片为主要特征,即使出现叶尖发黄的症状,只要不是冻及生长点,对小麦后期的生长和产量并不会造成很重的影响。若出现麦苗大面积开水状且根部已开始萎缩,这时候要特别注意采取防冻措施!

二、小麦冻害发生的原因

(一) 品种的抗寒性差。小麦抗寒性一般表现为强冬性品种、冬性品种、半冬性品种、春性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寒性品种。

(二) 栽培管理不当。除了品种对冻害的影响,栽培条件也是造成冻害的主要原因。土壤整体墒情不好,种植时未镇压,播种的深度不够,出苗的苗情不好加上长期干旱都会加重冻害。

(三) 极端天气的发生。最近几年出现的暖冬气候,使得小麦幼穗分化速度加快,冬小麦比正常年份早进入越冬期,不耐寒, 生理上未发生糖分积累和细胞脱水,这就使冬小麦前中期的生长发育受到了制约,导致冬季小麦的抗寒性降低,也出现了更严重的春季冻害现象。

三、小麦冻害预防和补救措施

(一)预防措施

1.选用抗寒品种,适期播种。一般播期在10月上旬,根据品种特性,不要过早播种,以免冬前出现旺长,遭受冻害。

2.增施磷钾肥,防止因为偏施氮肥而使麦苗旺长、受冻。

3.及时关注气象台对霜冻的预警,在霜冻爆发前,及时抢灌。

以上就是小麦冻害的预防措施,如果实在是防范不及时,导致小麦已经受到了冻害的侵袭,那么千万不要直接就除掉小麦,可以及时进行以下的补救措施,让受灾的麦苗能够尽快恢复生长,减少损失。

(二)补救措施

1.及时追施速效肥料和喷施叶面肥。结合浇水,每亩追施5~8公斤对小麦具有加速生长作用的速效氮肥(如尿素),同时进行叶面喷施,通过追施肥水的方法促进冻害麦苗快速生长、尽快恢复正常长势,除此之外,凡是越冬时发生低温冻害的麦苗应当早施返青肥、早浇返青水。

2.加强田间松土管理,提高土温保护麦墒。田间中耕松土具有保温保墒的作用,一般来说,田间在进行中耕松土7~10天后,可以使作物根际周边5~10cm内的土壤温度提高1~2℃左右,因此在小麦发生低温冻害后,特别是雨雪冻害发生后,应当在天气放晴变好后及时进行中耕松土,这样既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预防地表板结,又可以提高麦苗根际的土壤温度,这样对于促进受害麦苗根系恢复、促进麦苗吸收养分、减轻低温冻害影响、促使受害麦苗尽快复壮具有较好帮助作用。

3.加强中后期管理,降低冻害小麦的减产损失。对于越冬时发生较重低温冻害的小麦来说,在次年春季后要加强水肥管理且适当增加水肥用量,在小麦中后期的管理上应当以“促”字为主,以此来促进小麦更好的返青分蘖、孕穗增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小麦冻害所造成的损失。

4.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在发生低温冻害后会变得比较虚弱,在抗病虫害能力和不良环境抵抗力上也都会变差,此时更容易被外部的病菌害虫所侵害,因此,凡是发生低温冻害的小麦,在后续的管理上应当注意加强麦田中各类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尤其要重点做好蚜虫、吸浆虫、蚜虫、霜霉病、纹枯病等病虫害的防治,以免小麦因病虫害而进一步加重减产损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