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目标 步履铿锵书写奋进篇章 深耕细作 矢志不渝交出实干答卷——记崇信县锦屏镇文家咀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长柏金龙
在文家咀村的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崇信县应急管理局派驻文家咀村的第一书记柏金龙。自2023年4月驻村以来,他始终牢记使命、扎根基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贴心人”“领路人”。
沉下身子,做摸清村情的“知心人”
所有成就,都源于点滴的积累。初到乡村,面对的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村民致富信心不足的困境。他深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驻村第一件事就是开始“串门”。
走遍全村访民情。他用1个月时间,走遍全村126户人家,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村口的路该修了”“地里的水不够浇”“年轻人出去打工,老人孩子没人管”……
聚焦难点找症结。通过梳理走访记录,他发现村里最大的问题是“三缺”——缺产业、缺技术、缺带头人。尤其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成了发展的“拦路虎”。
为了让村民放下顾虑,他坚持“说农家话、干农家活”: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给种植户搭棚、在田间地头跟村民一起薅草……渐渐地,村民们从“冷眼旁观”变成“主动拉家常,他的笔记本也成了村里的“民情台账”。
建强堡垒,做党建引领的“排头兵”
“乡村要振兴,党建是引擎。”他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从规范组织生活、培育骨干力量入手,让村党支部“活”起来。
规范制度强基础。他带领村“两委”班子重新梳理党建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让党员愿意来、听得懂、有收获。
培育骨干添活力。注重从返乡青年、致富能手、退役军人中培养党员,发展了2名年轻党员,培养了2名后备干部,让班子有了“新鲜血液”。
如今,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变成了“先进集体”,党员们从“旁观者”变成了“领头雁”,村民们说:“现在的党支部,靠得住!”
找准路子,做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要让村民富起来,必须有拿得出手的产业。”他利用村内现有资源等优势,查看杏树品种,与种植能手进行座谈,虚心请教,确定了红梅杏嫁接改良的发展方向。
小作物种出大效益。针对村里适合种植红梅杏的特点,他多方申请资金100万元,分两期嫁接改良红梅杏865.5亩,加上之前村民自己嫁接改良的,目前文家咀村共有红梅杏1118.5亩,新嫁接的杏树两年内就可以挂果,三五年就到盛产期,挂果后,每亩可收益5000元左右,实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为了解决销路,他带着样品跑市场、找电商,近两年时间,帮助村民平均户内年增收0.5万元。村民王治杰原本在外打工,看到家门口能挣钱,返乡种了8亩红梅杏,年收入比打工还多2万元。
小窑洞养出金凤凰。通过多渠道和多方面的努力,充分利用闲置资产窑洞,积极筹集资金10万元,购买鸡苗3000只,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5万元,村里还建起了光伏发电站,实现了“长效增收”。在一系列探索实践中调动村民积极性,“输血+造血”相结合,让村民的满意度、获得感更加强烈。
办好实事,做民生改善的“勤务员”
“群众的小事,就是我们的大事。”他始终把解决村民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一件件实事让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解难题暖民心。用心做好爱心传递志愿者,开展助学活动3场次,累计为村小学适龄儿童及教师捐赠了水杯、书包、文具盒等学习用品50余件,开展“双节慰问暖人心,我与群众心连心”走访慰问活动,慰问三类户、困难老党员、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15户,捐赠衣物100余件,向慰问对象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物资,以及节日祝福,激励困难群众坚定生活信心,传递暖心关怀。面对老年人出行不方便的情况,他开着车拉着张德福老人去当地卫生院办理了慢病卡,杏子销售困难的情况,他及时联系县上煤矿企业销售杏子12000斤,帮助村民更换水龙头、采摘杏子等一件件一桩桩小事成为常态。
强基础利长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街道巷道硬化,为群众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环境,让村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他多方筹措资金90万元,快速推进门前道路硬化,改善村容村貌,共完成了硬化道路10917平方米,砂化道路9728.4平方米,土渠3825米,敷设波纹管120米,过桥74座平方米,水窖80个。实现对村组路全部硬化,使路面硬化“焕”新颜,便民出行暖人心,
驻村2年多时间,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如今的文家咀村,道路宽敞、产业兴旺、人心凝聚,从“后进村”变成了“示范村”。当有人问他驻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笑着说:“看到村民们的笑脸,再苦再累都值!”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他依然带着那份初心,继续为文家咀的美好明天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