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 看振兴丨“两年三熟”:黄土地上的丰收智慧
在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产品稳定供给的国家战略下,平凉市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部署,以“两年三茬”复种技术为突破口,将传统的一年一熟农田,变成了“三季轮作、四季生金”的丰产田,用科学的力量解锁了土地增产的丰收密码。
突破传统:旱塬上的双份希望
在灵台县蒲窝镇韩家洼村的陇东旱塬区“一年两熟”粮油作物育苗示范区,整齐排列的育苗盘如同绿色方阵,甜玉米与荏苗舒展着嫩绿的叶片,生机盎然。“以前种完小麦,土地就闲置了,现在麦收后还能种玉米和荏,一年能收两季!”正给幼苗浇水的韩家洼村任家湾社村民董红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曾经,受干旱气候和传统种植习惯制约,平凉多地农田只能种一季。近年来,随着气候条件变化和育苗技术突破,当地农技人员大胆创新,探索出小麦收割后移栽玉米和荏苗的“一年两熟”新模式。从5月8日整地育苗,到7月移栽,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经过精准测算。“这些种苗能满足1200亩荏和600亩玉米的移栽需求。”市农技站站长何鹏举介绍,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全年高效利用。
数据印证着模式的成功,每亩种植玉米4000株,亩产约1300斤,产值1400元左右,扣除成本后,纯收入比传统种植增加580元。更重要的是,复种模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新路。
精耕细作:三大领域的丰收密码
麦(油)后复种杂粮豆类,科学管理保丰收。“这个品种抗旱性强,一亩地能多收近百斤。”在泾川县,农户张明的糜子田曾是“试验田”,去年他尝试种植陇糜9号。这背后是我市围绕杂粮豆类复种建立的完整技术体系。从精选平荞7号、甘荞2号、中黄30等良种,到抢时播种、合理密植,再到物理、生物、化学结合的病虫害防治,每一步都凝聚着科技智慧。
麦(油)后复种油料(饲草),多元发展促循环。崇信县黄寨镇养殖大户李小刚的牛场旁,一片燕麦草随风摇曳。“以前买草料成本高,现在自己种,省了钱还能保证质量。”他尝到了复种饲草的甜头。
平凉市推广紫苏、燕麦等油料饲草复种,不仅丰富了种植结构,还推动了种养循环。紫苏4月育苗、7月移栽,农户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麦(油)后复种蔬菜,品质优先赢市场。“现在行情好,不愁卖,价格还高。”走进庄浪县蔬菜种植户刘芳的大棚,鲜嫩的辣椒长势喜人。
从品种筛选到科学施肥,从精准播种到精细管理,我市蔬菜复种紧扣“品质”二字。
“‘两年三茬’是挖掘土地潜力的丰收密码。”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彦壁表示,如今我市“两年三茬”复种技术已推广至万亩农田,不仅提高了土地复种指数,更构建起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从传统旱塬到现代农业样板,这片黄土地正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