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泥土办实事 为民服务显担当——记灵台县龙门乡英武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杨忠军
“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这是杨忠军驻村以来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8月,杨忠军肩负着组织的重托,从平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灵台县分中心来到龙门乡英武村,成为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驻村四年,他坚守初心,十分热爱这份工作,坚持以村为家、以民为亲,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为民服务、安全守护、乡村治理的第一线深耕细作,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成为英武村百姓心中最信赖的“贴心人”。
强基固本,筑牢乡村发展“硬底盘”
初到英武村,杨忠军走遍全村角落,将基础设施薄弱的“痛点”一一记下。他深知,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乡村发展的基石,更是群众幸福生活的保障。为此,他主动对接帮扶单位,一次次汇报情况、争取支持,把村民的期盼变成了一个个落地的项目。
察觉到人畜饮水工程水泵损坏和线路老化问题,他及时汇报帮扶单位协调资金进行更换,看着清澈的自来水很快又流进了家家户户,老人孩子脸上的笑容让他觉得所有奔波都值得;为改善村里的人居环境,他又多方协调资金,为村里添置了电动保洁车和公共垃圾桶,昔日散落的垃圾有了“归宿”,村道变得干净整洁;为解决村里农产品运输难题,他顶着五月的大日头跑项目、争资金,对村内1.2公里生产道路进行砂化改造,对排洪水沟实施硬化工程。路通了,收割机能开进坡地了,沟畅了,汛期再也不用担心农田被淹了;为照亮村民夜间出行路,他白天跑单位,晚上电话联系村上在外的成功人士捐款,争取到一批太阳能路灯,傍晚时分,一盏盏路灯亮起,不仅照亮了村道,更暖了百姓的心。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英武村的“颜值”与“功能”同步提升,为乡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拓产增收,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要让村民富起来,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必须在产业上做文章。”杨忠军深知,单一的产业结构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难实现持续增收。英武村原本以玉米种植和肉牛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收益有限,他便和村“两委”一起琢磨转型升级的路子。
在充分调研和外出考察后,他提出引进朝天椒种植项目的想法。为消除村民的顾虑,他带头学习种植技术,蹲在田间地头做示范,从栽种、施肥到采摘全程跟踪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试种就喜获丰收,2024年帮助村集体经济增收十余万元。这笔“第一桶金”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也让大家对这位驻村队员更加信任。如今,英武村的产业版图不断拓展,“传统种植+特色作物”的模式让土地效益倍增,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村集体经济也有了实打实的“底气”。
枝叶关情,架起为民服务“连心桥”
“只有走进群众的家门,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门。”这是杨忠军驻村工作的“法宝”。他坚持每周至少用3天时间走访农户,尤其是脱贫户、监测户和留守老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村民的诉求与期盼。
70多岁的留守老人王证宾,两个儿子定居陇南,因不习惯城市生活独自留村,常年见不到孩子,又不会用智能手机,常常对着空房子发呆。杨忠军走访时发现老人的孤单,立刻添加了其儿子的微信,每周抽时间到老人家中,用自己的手机帮老人打视频电话,搭建起“线上团聚”的桥梁。看着屏幕里的儿子,老人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79岁的郑巧梅老人养了12只鸡,攒下的鸡蛋想卖却因路途远犯愁,看着满筐鸡蛋愁眉不展。杨忠军得知后,拍了鸡蛋的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很快就被亲友和同事预订一空。拿到卖鸡蛋的钱,老人激动地说:“现在这干部好得很啊,给我帮了大忙了!”
无论是“张大爷家的自来水管道漏水”,还是“杨大哥需要帮忙捎袋面”,杨忠军都一一记在本子上,解决一件划掉一件,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英武村的山路上,无论烈日炎炎还是雨雪纷飞,总能看到他奔波的身影,汽车换了8条胎,鞋磨破了好几双,却把全村121户人家走了个遍。
心系群众,织密安全稳定“防护网”
在防汛减灾等应急工作中,杨忠军始终冲锋在前。他常说:“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比啥都重要。”每年汛期来临前,他都会挨家挨户宣传防汛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解避险技巧,让村民听得懂、记得住。
“驻村的小杨真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别看他个头不高,但是脑子里有‘东西’,人也和顺。”当庄社社长王小林说,“这两年雨量大、汛期长,要是真发生特大暴雨,我们都相信他,会第一时间联系他处置。”
村民王文奎也动情地说:“小杨这个娃脑子活、路子多、心肠热,我年龄大了不识字,他就上门逐字逐句给我讲防汛救灾和卫生防疫知识,教我们大灾之后要防大疫,让我学到了好多安全知识。”
每逢强降水天气,杨忠军总是第一时间投入到灾情摸排、抢险救灾中,配合乡村两级通过微信、短信、大喇叭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把风险提示传递到每一处危险区、每一户群众,用行动守护着村民的平安。
化解矛盾,绘就乡村治理“和谐图”
乡村治理,难点在矛盾化解,关键在以理服人。英武村的地畔纠纷曾是长期困扰村民的“老大难”,常常因几寸土地争得面红耳赤,影响邻里和睦。杨忠军到村后,把调解矛盾纠纷当作乡村治理的突破口。
他挨家挨户摸排,详细记录每一起纠纷的来龙去脉,然后带着村规民约上门,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耐心劝导。“都是乡里乡亲,低头不见抬头见,为这点地伤了和气不值当。”他从亲情、乡情入手,帮村民算“和睦账”,让大家明白“邻里好,赛金宝”的道理。一次调解两户村民的地畔纠纷时,他顶着烈日在田间丈量,汗流浃背却毫无怨言,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渐渐地,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互帮互助多了,邻里关系越来越融洽,乡村治理的“软实力”不断提升。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柴米油盐到安全守护,杨忠军在英武村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用真心换真情,用实干换实效,让“驻村帮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化作一件件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正如他所说:“能在最美好的时光,为乡亲们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是这辈子最珍贵的经历。”在英武村的泥土里,他扎下了根,也收获了最厚重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