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烟火气”里伴着“文明风”
盛夏时节,行走在平凉的乡村大地上,白墙黛瓦的农舍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的巷道蜿蜒延伸,田间地头瓜果飘香,文化广场上村民载歌载舞…… 一幅 “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 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四个坚持”为抓手,持续深化“三抓三促”行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动758个发展类村庄逐步实现和美乡村建设全覆盖,让乡村既有“颜值”更有“内涵”,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风”。
顶层设计绘蓝图:从“一张纸”到“一盘棋”
“以前村里搞建设,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现在有了明确规划,大家劲往一处使,心里亮堂多了!”崆峒区崆峒镇西沟村党支部书记朱学说这话时,眼里满是干劲。
市委主要领导带队深入7县(市、区)30多个村庄调研,脚沾泥土问需于民,指导出台《关于深化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全市和美乡村建设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的通知》,明确到2026年实现758个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的目标。市政府每年列支4000万元专项资金,召开现场推进会调度,各县(市、区)按年度制定“施工图”,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责、乡村落实”的闭环体系。
“我们不仅要‘钱跟着项目走’,更要‘项目跟着规划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彦壁介绍,通过“年度有计划、季度有调度、月月有进展”的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和美乡村390个,占比达51.5%。在5月下旬召开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观摩培训班上,平凉市作为全省唯一市州作会议交流发言,推介了我市崆峒区、崇信县等7县(市、区)和乡村基层的鲜活经验。
分类施策显特色:从“千村一面”到“各显其美”
“游客常说,我们这既有塬区的风景,又有农家的别致!”站在自家改造后的“农家乐”院子里,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村民吕生虎笑得合不拢嘴。这个被中国农村杂志社推介为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的村庄,正是平凉市“坚持规划引领,分类施策抓建设”的缩影。
按照“两线三区”(道路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沿线,河谷川区、黄土塬区、丘陵山区)总体布局,平凉市避免“一刀切”,让每个村庄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崇信县作为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将汭河沿岸12个村串联成“生态旅游带”,通过统一规划、各具特色的建设,让“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成为现实。
“塬区村庄侧重产业配套,山区村庄突出生态保护,川区村庄聚焦城乡融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志宏介绍,这种分类发展的思路让每个村庄都能“扬长补短”。如今,泾川县王村镇的苹果产业园与村容整治同步推进,庄浪县岳堡镇的梯田景观与民宿经济相互赋能,形成了“点上出彩、线上成景、面上开花”的格局。
环境攻坚换新颜:从“脏乱差”到“全域美”
“以前的厕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冷冰冰’,现在改了水冲厕,跟城里一样干净!”灵台县龙门乡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灵才介绍时,话语里满是满足。这是平凉市“全域攻坚补短板,集中攻坚抓环境”的生动写照。
2024年以来,全市筹资4.9亿元推进“八改”(改水、改电、改路、改院等),新改建农村户厕15620座,累计达28.6万座,卫生厕所普及率升至80.2%。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红黑榜”“清单制”等机制,农村人居环境正从“一处美”向“全域美”蝶变,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迈进。
“每月暗访通报,红榜村表彰奖励,黑榜村限期整改。”崆峒区柳湖镇党委书记卢泽潮介绍,该乡创新探索了“12345”工作机制(1周定期调度、2个平台督办、3支队伍整治,4级干部包抓、5项成效评价),让环境整治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党建引领聚合力:从“治理难”到“同心建”
“彩礼从十几万降到8万,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村里的变化,静宁县治平镇刘河村王圭弟感慨万千。这一转变,源于平凉市“坚持党建统领,多方协同抓治理”的探索。
针对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平凉市推行“1345”乡村治理模式(党建统领,“三治”融合,“四和”同频,“五美”共建)。在刘河村,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积分制”,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内容纳入考核,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村民参与热情高涨。
“每月一次‘擂台赛’,比的是办法,拼的是干劲!”灵台县新开乡党委书记马文瑞说,通过乡村干部擂台大比武,该乡探索出“村民议事会+网格长”机制,解决了村内道路维修、灌溉设施改造等120多个难题。崇信县黄寨镇甘庄村的“积分超市”里,村民可用积分兑换脸盆、洗衣粉。村民参加义务植树、打扫公共区域都能赚积分,文明事多了,村风也越来越好。
如今,在平凉农村,党建引领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得益彰:人情攀比少了,互助友爱多了;陈规陋习淡了,文明新风浓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大家议、共同建”,乡村治理的活力持续迸发。
“乡村会越来越美!”从泾水之畔到陇山脚下,平凉市以“四项举措”为笔,依照深化 “三抓三促” 行动要求,以实干担当为墨,正书写着和美乡村建设的新篇章。随着758个发展类村庄全覆盖目标的逐步实现,一幅“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的画卷,将在陇东大地上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