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新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广泛发动,迅速掀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推动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深化思想认识,注重科学谋划。开年以来,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中央、省、市委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布局,科学谋划,积极推进“八改”工程,分门别类制定年度“八改”方案,制定印发了《平凉市2024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要点》《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方案》,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力重点,以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城乡接合部、道路交通沿线、乡镇村庄为重点,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落实,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紧盯突出问题,全面整治“四脏六乱”。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扎实开展村庄清洁大扫除行动,全面清理农村“四脏”,全面整治农村“六乱”,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全面清理农村垃圾。突出重点区域,深入排查整治,集中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积存垃圾共3.1万吨。全面清理农村厕所。广泛动员群众开展厕屋清扫和便器清洗去污,全面清理农村公厕内外垃圾、粪便、污水、卫生纸、杂物等。全面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累计清理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07万吨。全面清理农村水体污染。清理村内水塘1109口,沟渠6681.7公里,淤泥2186吨。全面整治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倒和黑臭水体。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厨烂圈等6388处,整齐堆放生产生活资料1.98万吨,有效治理农村污水乱排乱倒和黑臭水体。
三、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稳步推进“四个提升”。群众生活习惯逐步提升。各县(市、区)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教育引导群众,累计开展宣传14万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9万多份,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政策要求和典型经验,迅速掀起了全社会关心关注、干部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热潮。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潜移默化影响农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清洁村庄卫生,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不断提升。全市落实改厕整村推进村60个,至目前共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3246座,占年度计划任务1.5万座的21.64%,全市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累计达27.26万座,普及率达73.86%。村庄绿化美化亮化不断提升。大力开展农村“四旁”绿化,以点带面推进农村绿化美化提质增效,推进“四小园”建设,深入实施村庄亮化工程,安装太阳能高杆节能路灯6000余盏。乡村管护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开展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落实市级管护资金1800万元,共管共享公益性岗位1.25万人,有效提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
四、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环境整治常态长效。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摆在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层面去定位和考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打好整治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立资金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多渠道筹资”的思路,采取财政拨一点,筹资筹劳筹一点,项目资金补一点,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红黑榜”制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曝光突出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清洁卫生意识,以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推动工作落实。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联合督查、明查暗访、无人机航拍、媒体监督曝光等方式进行督查调度,随时交办突出问题,按月通报整治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倒逼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撰稿:温 晶 审核:刘志宏 编辑: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