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全面完成 长势良好
今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下达后,市、县(市、区)农技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次包抓督导,全力推进落实。全市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6.23万亩,涉及51个乡镇,101个新型经营主体,2772户农户,市县联合抓建千亩示范片9个,百亩示范点17个,累计举办培训班161场次,培训经营主体负责人、种植大户及农民1.8万人,发放宣传资料7.8万份。目前,带状复合种植地块玉米处于拔节-抽雄期,大豆处于分枝-开花期,田间长势良好。
一、主要技术措施
一是优选种植模式。在去年试验示范和省上推荐模式的基础上,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静宁县主推6+4(6行大豆+4行玉米)、4+2(4行大豆+2行玉米)模式,庄浪县主推4+2模式,华亭市主推3+6(3行大豆+6行玉米)模式。
二是选择优良品种。玉米主要选择玉源7879、金穗1203、先玉335、先玉1483、陇单339、峰单189、五谷738、和恒5266等;大豆品种选择耐阴、耐密、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的高产品种,主要选择东豆339、陇中黄602、张豆1号、银豆4 号、东豆100等。
三是推广全膜覆盖。在全膜双垄沟播的基础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全部采用地膜覆盖,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保水增墒增温作用,保证旱作条件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稳产高产。
四是开展化学促控。各县(市、区)积极开展化控,在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 50g/亩,兑水30- 40kg进行茎叶喷施,控制旺长;在玉米7-10片展开叶时喷施矮壮素、玉黄金等化控剂,适度控制株高,改善群体结构。
五是强化施肥管理。坚持“减肥、协同、高效、环保”的原则,玉米按照全田需肥量、控氮不缺氮,大豆减氮,且分行施肥并做好标记。玉米重点施足底肥,积极施用一次性缓控释肥,防止后期脱肥,亩确保施纯氮12.5–16.2公斤、纯磷 7.5–9.8公斤、纯钾 2.5–3.3公斤。大豆亩确保施纯氮1.0–1.4公斤、纯磷2.0–2.6公斤、纯钾0.8–1.0公斤。
二、当前管理措施
一是加强肥水管理。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及时浇水,并追施拔节肥(10叶期前),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玉米抽雄吐丝期对出现脱肥的地块,及时补施粒肥,8公斤左右,追肥后要及时培土,防止倒伏发生;抽雄至灌浆期及时进行“一喷多促”,实现减灾增产。大豆初花期和结荚期喷施硼肥或钼肥15-20克兑水15 公斤,增加结实,提高产量。
二是强化适时化控。未进行化控的玉米田尽快在玉米7-10叶期用矮壮素、玉黄金、缩节胺、烯效唑等喷施化控;大豆分枝期至初花期根据长势及时用烯效唑等化控剂喷施控旺长,预防后期倒伏。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用药,一般晴天早晨或者傍晚喷施,高温干旱少喷,风雨天不喷,降水多湿度大适当增加用量,喷施后4-6小时遇暴雨,要雨后减量补喷。
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控。根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病虫害发生特点,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田间调查,做好病虫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针对草地贪夜蛾、粘虫等害虫,可用200克/升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15毫升/亩或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可溶粒剂10–15克/亩或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20毫升/亩等药剂喷雾防治;针对玉米大小斑病、锈病、大豆叶斑病等病害,可用250克/升此吡唑醚菌酯乳油30–40毫升/亩或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50–70毫升/亩等药剂喷雾防治,无人机施药时要注意添加增效剂、沉降剂。鸟害发生严重的地块可使用驱鸟剂、驱鸟器等预防野鸡和鸟类对大豆玉米的危害,确保大豆玉米产量。
四是及时收获。大豆适宜收获时期是在黄熟期后至完熟期之间,此时大豆叶片脱落80%以上,豆荚和籽粒均呈现出原有品种的色泽,豆粒归圆,植株变成黄褐色,茎和荚变成黄色,用手摇动植株会发出清脆响声。玉米适宜收获期在完熟期,此时玉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果穗收获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25%–35%;籽粒直收玉米籽粒含水率一般为15%–25%。
(撰稿:万旭花 审核:李 鑫 编辑: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