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区位资源优势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崆峒区白庙乡贾洼村
贾洼村位于泾水之滨,虎山之背,省道S216穿境而过,共有4个村民小组291户1272人,耕地面积3488亩人均耕地2.7亩。今年以来,贾洼村立足城郊区位优势,按照“党建强村、旅游富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的发展目标,突出规划先行,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特色,统筹各类资源要素,全力实施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着力推进“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统一,奋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2023年先后被评为省、市级“和美乡村”,被中国农村杂志社推介为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
一是夯基补短,绘就和美乡村。在已实现主要村组道路、自来水、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建成幼儿园、小学、卫生室、文化康养活动中心、文化广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基本健全。立足生态宜居,以“美观大方、提升品质”为突破口,实施贾洼-白庙沿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带提升项目,在贾洼村主干道沿线两侧补造绿化带约1500平方米,在村组道路上配备太阳能路灯15盏,开展“美丽庭院”示范户创建活动,年内共创建“美丽庭院”10户,绘就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绿色宜人的和美乡村。
二是多元发展,推动产业振兴。先后建成贾洼阳光采摘园、阳光果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游客服务中心,构建“四园一中心”发展格局,打造生态采摘、旅游观光、乡村研学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年内接待游客近30000余人次,承接研学团队2500余人。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技术,绿生源禽业有限公司,年鸡蛋产量达1000万枚,年产值约700万元;宁圆养殖小区,生猪存栏量达3000头,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创建“梨花塬”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康养农产品加工基地,实现产业多元化经营,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与传统农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子。
三是五治融合,助力乡村治理。完善村规民约,有效提升了群众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涵养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实现“一村一顾问”,切实方便群众进行法律咨询。评选“好儿女、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四好榜样10户,推动“数字化乡村治理”建设,布设云储存监控平台1个,安装监控点摄像头41个,助力了乡村治理体系。
四是共建共治,涵养文明乡风。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杜绝厚葬薄养、奢侈浪费、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持续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引导志愿者、妇女、党员群众,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共计8次;关爱孤寡留守老人6人次;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辅导3次;对特困群众进行探视走访6人次,在老年活动中心组织义诊活动2次。
五是多措并举,惠及百姓富裕。依托特色资源优势,按照“政府搭建平台、企业示范带动、农户入股分红”的工作思路,以贾洼村陇兴合作社为主体,整合项目资金,依托“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导群众流转土地60亩,完成白庙乡贾洼村农耕体验产业示范园(二期)建设,打造成为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产业示范基地,鼓励农户发展特色餐饮民宿,年内开展劳务培训3次,组织群众就近就地输转劳务28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
六是党建联建,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培养村“两委”成员后备人员6名,组织村“两委”成员培训4次,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一次,年内发展党员1名,建强村“两委”班子。推动村党支部书记依法兼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产业党建联建,鼓励联建村抱团发展,开展“强村带弱村”活动,采取以强带弱、以大带小,优势互补、抱团发展等方式,推动跨村联建、规模联营。2023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7万元。
(撰稿:薛小锋 审核:刘志宏 编辑:王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