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硕果累累

  • 时间:2023-01-16 11:13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日报
  • 字体: [ ] [ ] [ ]
  • 分享:

山上古色古香的民宿与山下白墙黛瓦的民居交相辉映,廊桥水榭景观优雅自然,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小雪过后的华亭市安口镇朱家坡村没有因季节变化带来萧瑟,反而处处彰显着美丽和繁荣。而曾经的朱家坡一度是贫穷与落后的代名词,全村硬化道路不足2公里,全村群众40%住在土坯房里,村级集体经济为“零”……

棚外数九寒天,棚内暖意浓浓。在灵台县中台镇水泉村育苗大棚,工人们正忙着装盘、点籽、摆盘,有序开展育苗作业,一派生机盎然。这里育有16.8万株西红柿、辣椒苗。据了解,近年来,中台镇积极鼓励引导产业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使蔬菜种植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镇年均鲜菜产量5100多吨,实现种菜收益4800多万元。

朱家坡村、水泉村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缩影。

去年以来,我市立足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精心谋划研究,把实施三年倍增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农村产业振兴转变的主要抓手,聚集要素强保障,发展产业扩集群,培育龙头延链条,打造品牌提效益,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让乡村振兴底气十足,让农村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聚力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条百亿级和设施蔬菜、中医中药2条十亿级产业链。全市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11.1亿元,占比57%。全市肉牛饲养量达82.56万头、出栏量30.55万头,苹果产量达215万吨、蔬菜产量78万吨、马铃薯产量138.9万吨、中药材产量3.2万吨,全市特色优势产业链产值达391亿元。

投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金40.83亿元,开工建设农业重点产业链项目143个,认定认证绿色标准化基地132万亩;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引培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全市新改扩建龙头企业13家,现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个;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45个,“五有”合作社数量达到3420个;新发展家庭农场201个,累计达到4850个;建成各类果蔬保鲜库556座,库容达到105.26万吨;投资6.3亿元建成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入园企业4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8%以上。

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9009.88万元,村均6.19万元。开办农业保险品种24个,完成签单保费1.43亿元、占任务的100%。庄浪县、静宁县、崆峒区3个重点帮扶县(区)发放“富民贷”741户1.04亿元,走在全省前列。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家里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农闲的时候就去镇上服装厂上班,挣钱再也不用出远门了。尤其是通过脱贫攻坚,我们享受了好多政策,娃娃上学有补助,修房有补助,出去打工还有补助……”说起这几年的生活变化,泾川县太平镇荒场村村民任艳玲滔滔不绝。

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答题”,从创新推广防止返贫“十步动态管理法”到“四圈管理”措施,从开展“十查十纠”行动到“十聚焦十到位”专项行动,我市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底线这一目标打出一套“组合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一底线,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住、拓展好。

——教育保障谱新篇。持续推进常态化控辍保学,全市无新增失辍学学生。强化全学段学生资助管理,发放各类资助资金4.68亿元,受助学生30.25万名(人次);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学校909所,受益学生10.95万人;为2万余名留守儿童落实“两免一补”。

——医疗卫生筑屏障。持续落实三重保障倾斜政策,全市农村脱贫人口累计大病专项救治9908人,救治率达100%,实现“应治尽治”;慢性“四病”签约管理5.26万人,签约管理率达100%,实现“应签尽签”;为7.79万余名农村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2.66亿元。

——居有所安惠民生。持续推进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农村新增危房改造和抗震设防改造,对所有农户住房开展跟踪监测,争取中省财政补助资金286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812万元,实施抗震设防改造3020户,动态监测新增危房改造53户。

——安全饮水润民心。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供水工程9处,完成投资2.68亿元,全市饮水安全率和自来水通行政村率均达100%。

——搬迁后扶稳人心。统筹各类资金1.4亿元,实施异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及公共服务项目48个,以工代赈项目吸纳搬迁群众务工850名,获取劳务报酬717万元;实现1人以上就业6617户,就业率达100%;搭建网格管理、社会救助、综合治理和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实现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党组织和社区管理机构全覆盖,搬迁群众社会融入感不断提升。

——兜牢解困守底线。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人均年补助标准分别达到5268元和5004元,全市目前共有兜底保障对象7.78万人,发放资金3.56亿元,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大娘,您有65分,可以兑换电热水壶。”崇信县黄花乡黄花塬村的文明诚信积分超市里热闹非凡。

“我通过积极参与村里的活动获得积分奖励,可以到积分超市兑换日用品。”刚兑换完东西的村民李麦花高兴地说。

自从有了文明诚信积分超市,黄花塬村群众参与“美丽庭院”活动的热情更高了,村里环境也更加整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去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守正创新。拓展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所)建设,完善112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537个村级文明实践站功能,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文化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8000多场次,打造了“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十大孝子、孝道红黑榜、好邻居、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通过广泛开展一系列评选活动,设立好人榜、好人墙等,利用“道德讲堂”、好人故事巡讲等形式,深入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此外,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守护农村发展的文化根脉。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建成乡村民俗博物馆、红色纪念馆等“乡村记忆”类博物馆、纪念馆、民俗展馆66个。

结合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打造泾川温泉康养小镇、安口陇窑陶瓷康养小镇、界石铺红色小镇等8个文旅康养小镇和皇甫谧康养产品研发等项目。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利用现有崆峒笑谈等28个非遗传习所和非遗项目保护基地,开展乡村传统表演艺术、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平凉大地乡风越来越和谐,一个个文明村镇,为现代化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

靓丽宜居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

寒冬腊月,走进崇信县柏树镇木家坡村,整齐美观的农家院落,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四季常青的绿植,相互映衬无声诉说着这座村庄的“重生”。

“以前村上土墙土院多,杂物随处堆积,旱厕气味也很大,我们坚持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内外兼修、夯基固本,常态化开展‘九项整治清零’行动,实现了村庄各类乱象动态清零,村子也先后被评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和省列乡村建设示范村。”木家坡村党支部书记路喜秀说,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道路硬化到渠道铺设,再到墙体美化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同样,在庄浪县韩店镇石桥村,冬日暖阳下,民宿民居整齐排列,干净舒适。

“我们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正在积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行动,建立日常保洁等长效制度,生活垃圾全部被转运到镇上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站,确保村庄环境整洁。”石桥村党支部书记朱茂义说。

2022年,我市严格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因村施策、靶向发力,乡村建设有力有序推进。在全力抓好崇信县省级示范县和4个省级示范乡镇建设的同时,投资9.58亿元,抓建省级示范村35个、市级示范村100个、县级示范村64个。“一村一策”全面推进,按照“全域推进、全面振兴、逐村规划、一村一策”的思路,创新开展乡村建设“一村一策”,编制年度工作计划1351个,实施项目2910个,完成投资37.5亿元,有效解决了乡村建设“干什么、怎么干”“无序建设盲目发展”等问题。

综合整治改善环境,深入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启动实施蓝色彩钢瓦专项整治,完成整治1.86万处66.84万平方米。清理农村生活垃圾8.7万吨,清理农村违(危)建6.45万处。新改建户厕4.9万座,整改问题厕所1.78万座,实现乡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行政村环卫保洁员全覆盖,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平凉正以大地为卷,描绘乡村美丽“丰”景;乡村振兴的梦想正在平凉儿女脚踏实地的实践中一步步成为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