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第6期(总第6期)
简 报
第 6 期
(总第 6 期)
借智借力抓谋划 久久为功促整治
——泾川县统筹协调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落实
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洁”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借智借鉴借力,精心谋划抓推进。在认真学习政策、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邀请兰州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兴鹏及工作团队现场调研,对《泾川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三大革命”“六项行动”方案进行把脉会诊。县上分管领导和14个乡镇书记赴浙江大学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培训班,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组织县农业农村局、爱卫办、各乡镇分管领导及相关人员赴庆阳市合水县考察学习农村改厕先进经验,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年初县委、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坚持先易后难、分类施策、统筹推进、建管并重的原则,围绕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
二、抓点抓线抓面,“三大革命”全铺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整体推进,以点串线、由线构面,确定党原、汭丰为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城关凤凰、玉都下坳等22个村为整村推进示范村,一是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举办农村改厕培训班16期,培训800多人。购置滚塑一体化化粪池式卫生厕所材料3000套,建成卫生厕所1527座,行政村卫生公厕3座,县财政投资48.9万元,采购1.5方吸粪车16辆,已发放乡镇运营。二是全域治理推进“垃圾革命”。在建成高平、荔堡、党原3处乡镇垃圾填埋场的基础上,完成玉都、飞云低温无氧热解垃圾处理站项目论证,正在编制可研报告。按照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的要求,购置勾臂式垃圾清运车4辆、小型电动清运车14辆、手推式保洁车101辆、垃圾收集斗42个、分类式垃圾箱719个,确保垃圾收运和处理及时到位。三是依法稳妥推进“风貌革命”。扎实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依法拆除烂房、烂圈、废弃厂房830处,整治乱堆乱放生产资料789处,清理村内沟渠186.8公里,取缔乱搭乱建、乱设广告牌68处,清理粪污200余车。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村庄周围、田头地埂栽植绿化苗木56万多株,整修林床504.1公里,清理河流漂浮物17.3吨,设垃圾收集点360处,排污管道1.39万米。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三、盯紧盯细盯实,“六项行动”求突破。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13个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敷设排污管网24.7公里,集中排查整治河流沟道排污口6处,有效消除了农村黑臭水体。不断提升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水平,扶持建办普惠再生塑料回收公司、田园废旧地膜回收公司、党原镇相民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中心等9个农膜回收网点,回收废旧农膜390吨;以川区乡镇为重点,采取饲料化利用、简易坑堆肥、沤肥及直接还田等方式处理尾菜295吨。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建成泾川县绿农农家肥有限公司、论证拟新建鼎康牛场粪污处理生产线;落实“粮改饲”种植面积6000亩,全年预计完成玉米秸秆青贮18万吨。切实强化村庄规划编制管理,按照“规划组团化、建设生态化、功能配套化、服务社区化、管理民主化、农民新型化”的要求,坚持因村施策、科学实用的原则,编制完成29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规划;严格执行规划报批、建设许可、开工放线、竣工验收和群众建房规划许可等程序,切实提高农村规划管理水平。全力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2个县乡道改造项目正在加紧施工,“畅返不畅”工程开工建设,其他新建项目正在加快前期准备工作,将于近期尽快开工;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严格落实县、乡、村三级管养责任,配备乡镇农村公路管理所专职副所长11名,基本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有路必管”。扎实推进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建立健全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理事会,设置乡村公益性岗位1500个;严格落实工资报酬,衔接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做好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提供了有效保障。
四、真督真查真评,久久为功聚合力。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要求,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不定期深入乡村,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督查调研。分管同志常态化下乡进村,重点围绕“三大革命”“六项行动”进行一线调度。从有关部门抽组人员,按季度对各乡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督查,采取印发督查通报、下发督办件等方式,督促乡镇加快进度。加大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项目争取、财政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专项资金2230万元,确保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引导投资投劳,探索开展卫生户、清洁村评比活动,推动农民养成卫生健康、爱护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
报: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工作组。 |
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相关秘书长,市直有关部门。 |
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