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改善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第7期(总第7期)

  • 时间:2019-07-01 17:40
  • 浏览次数:
  • 来源:社会事业科
  • 字体: [ ] [ ] [ ]
  • 分享:
 平凉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7  

(总第 7 期)

 

平凉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工作组             2019年7月1日

 

 

崆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刷新乡村颜值

 

今年以来,崆峒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部署要求,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全力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提升乡村颜值有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成效

一、用好“三种手段”,聚力推进“厕所革命分类施策推进。充分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经验,分类规划,统筹推进。针对农村地域特点、村庄结构布局和群众生活现状,坚持因村因户施策,分年度安排改厕任务,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污水管网覆盖到的城镇中心区域,积极推广“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在群众居住相对集中的川道塬区,积极推广“三格化粪池式”“双瓮漏斗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在群众居住分散、偏远的干旱或高寒山区,积极推广卫生旱厕,切实做到宜水则水、宜旱则旱抓点示范推进。采取“学习观摩、抓点示范、全面推进”的方式,组织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赴泾川、隆德、清水等县区考察学习“厕所革命”好做法,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探索模式,试点推进。积极整合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按照“整村推进、分类示范、自愿申报、先建后验、以奖代补”的原则,选定柳湖、白水、花所3个整村推进示范乡和安国、永红、王沟、芦寨等10个示范村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同时,召开全区“厕所革命”现场推进会和技术指导培训会,引导全区上下学习技术、交流经验、推广典型,全力打赢打好“厕所革命”这场硬仗。截至目前,全区完成农村改厕3942户。强化管理推进。加强农村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有机衔接,明确“三有三无一处理”改厕标准,将粪池管网与污水处理管网相贯通,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处理同步化。积极探索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政企共建、市场运营、购买服务的后续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村级公益性岗位,确定专人配合运营企业做好改厕后续保障服务工作,有效提高农村卫生厕所落地率和群众满意度

二、创新“三项举措”,大力推进“垃圾革命”。市场化运作。整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公益性岗位、环卫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启动实施了农村环卫一体化处理项目,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与北京桑德环境资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桑德公司负责全区各乡镇、村社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处理等环卫作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卫生保洁难、保持难,垃圾清运难、处理难问题,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目前,桑德公司进驻17个乡镇230个行政村,配备各类环卫车辆598台、勾臂箱30个,安装垃圾桶6530个;平均日清理垃圾100多吨,清运处理生活垃圾4.1万吨,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0%以上。智能化监管。充分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开发了智慧村镇环卫服务系统,给每辆环卫车装配一套桑德盒子产品,给每名环卫工人配备智能手环,实时监控作业过程、统计作业进度、调度环卫事件、评价作业效果、考核责任部门,及早发现、及时解决环卫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各乡镇建立职能监控系统,在各行政村重点路段和关键节点安装监控摄像头,通过监控指挥中心和手机APP对环卫作业情况实行远程监控、跟踪监督,既督促桑德公司保质保量落实环卫责任,又有效遏制垃圾随意倾倒及城区垃圾下乡倾倒的行为。制度化推进。建立“日检查、季兑现、年考核”的方式,对桑德公司运行情况进行督查考评,及时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落实,实现了对市场化运作情况动态化监管;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各乡镇确定1名分管领导负责统筹推进农村环卫一体化工作,协调解决市场化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定1名业务专干具体负责与桑德公司的衔接沟通,积极配合桑德公司开展工作,监督检查企业落实环卫职责,并与执法部门、桑德公司互通信息,督促企业改进和提高环卫保洁质量。

三、深化“三大行动”,全力推进“风貌革命深化基础提升行动。大力实施“四好公路”建设工程,累计建成农村沥青(水泥)路220条997公里,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687.7公里;大力推进农村安全用水、安全用电巩固提升工程,累计建成安全饮水工程9处,新建改造10千伏农电线路89.84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322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建成村级幼儿园74所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93个,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2个,安装健身器材218套3570件,农村整体面貌得到了质的提升。深化全域清洁行动。各乡镇以创建“清洁村庄”和“美丽庭院”为载体,运用微信等载体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发放“崆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倡议书”8.2万份,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全区村庄清洁行动“夏季战役”开展以来,各乡镇集中开展“四清三增两拆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即清垃圾、清粪污、清柴草、清塘沟,增绿、增美、增亮,拆旧屋破房、拆残垣断壁,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拆残垣断壁305处4671平方米、违章建筑8113平方米,整治乱堆乱放3772处、乱贴乱画及墙体广告2.92万平方米,栽植行道树299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2盏。深化增绿扩容行动。聚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道亮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工程,建成万村整洁示范村130个,完成乡镇政府所在地节点改造工程17个,新建崆峒寨子街等集贸市场2个,建成村庄绿化示范点12个,完成绿化美化乡村道路97条301.5公里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三北五期防护林等工程,整流域、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完成造林绿化8.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规模示范造林工程18处,建成绿色通道2000公里,全区新增绿地35.5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89%,乡村“绿色”更加明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强化目标措施,统筹推进“六项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稳步推进。由区住建局牵头实施平凉市崆峒区各乡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在去年完成一期项目安国、白水、花所等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的基础上,今年实施的二期项目计划完成西阳乡、大秦乡、麻武乡等8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和峡门乡污水管道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5155万元。目前,各项前期手续已办理完毕,即将开工建设。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成效显著。大力推广高标准地膜和机械应用,积极扶持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加大地膜回收奖补力度,上半年全区回收废旧农膜870吨,占任务的72.5%;今年新建的大秦、白庙2个乡级回收站已完成选址,即将开工建设。不断加大尾菜处理利用力度,累计开展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培训18次,指导农民采取直接还田、尾菜堆肥等肥料化处理方式处理尾菜2.1万吨。畜禽粪污及秸秆资源化利用进展顺利。积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和无害化综合利用,以畜禽养殖大户为重点,持续提升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全区所有规模养殖小区均实现人畜分离和粪污集中收集处理。不断加大玉米秸秆青贮力度,扶持农户新建青贮窖147座,为6194户贫困户每户发放青贮加工机械1台;投资135万元,在天源农牧有限责任公司建成玉米秸秆气喷破壁示范场1座,全区玉米秸秆青贮利用率达到80%以上。乡村规划编制成果突出。除纳入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柳湖镇、崆峒镇和四十里铺镇外,全区已编制完成《崆峒区乡村建设规划》《崆峒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崆峒区村庄布局规划》和《崆峒区乡镇环卫设施布点规划》;全区完成安国镇、白水镇、花所镇等14个乡镇总体规划、34个美丽乡村建设规划、8个村庄风貌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100余项。农村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有序开展。把解决好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问题作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断规范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机构,配齐管护人员,落实管护基金,全区25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级理事会、管护基金全覆盖,制定了理事会章程、管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公益性岗位职责等制度,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121人,上半年发放公益性岗位工资330.4万元。“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铺开。按照“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总体要求,在各乡镇设立了农村公路管理所,明确了管护责任;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农村道路红线范围内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等现象进行督促整治,积极推进农村公路沿线洁化、绿化、美化。目前,今年计划实施的200公里县乡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已完成招投标;29.3公里水毁路段“畅返不畅”整治工程已建成13.9公里;1项危桥改造项目正在申请施工图审批。

 

 

报: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专项工作组。

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相关秘书长,市直有关部门。

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