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节粮 肉蛋奶价格会不会上涨?

  • 时间:2025-05-06 09:13
  • 浏览次数:
  • 来源:央视三农
  • 字体: [ ] [ ] [ ]
  • 分享:

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饲料粮“减量和替代”目标: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粮食用量占比降至60%左右,其中,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左右;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产能达1000万吨以上。

对此,有网友不解:养殖业要“节粮”,是粮食不够了吗?为何要特别强调豆粕的占比?政策背后又暗藏着哪些考量?

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

饲料粮消费在我国粮食总消费中占比较大。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提到,“目前,我国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现在缺的是饲料粮,还需要一些进口。”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耗量也在上涨,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饲料粮。为了解决饲料粮短缺问题,近几年,国家一直在调整优化饲料结构,从促进玉米和豆粕的减量替代、提高优质饲草产量、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开发新型蛋白饲料等方面,部署养殖业节粮。

立足养殖端的“省吃俭用”,让每一粒粮食都用在刀刃上,也能让我们的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依赖进口的豆粕供应存在一定风险

饲料生产离不开两大“主角”:玉米和豆粕。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许世卫接受采访时表示,“饲用和油用市场大豆,国内年需求量超过1亿吨,主要来源是进口。”

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1.05亿吨。进口量大、国外依存度高、供应链不畅等不确定因素不停敲打警钟,过度依赖进口绝非长久之计,要从需求减量上下功夫,从内部挖潜保供的确定性。

饲料粮减量会增加养殖成本么?

消费者可能会担心,“缩水”的畜禽口粮会不会造成动物营养不良,或价格上涨?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动物对蛋白的需求本质是对氨基酸的需求。对此按照“缺什么就补什么”的思路,在饲料中添加使用工业合成氨基酸,补足原料中的短板营养元素,同时配合使用酶制剂等添加剂,可大幅提高饲料蛋白消化利用率。

饲料成本约占养殖成本的70%,改变后对养殖户会有影响吗?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孙芳研究新型蛋白饲料资源多年,她说,“对于肉牛等反刍动物,很多农副产品可以替代豆粕,比如糟渣、菜籽饼等等,特别是利用非蛋白氮饲料替代豆粕,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成本。比如肉牛养殖,若用淀粉糊化尿素结合玉米加工副产品干酒精糟、玉米胚芽等,每吨饲料成本能节省200元左右。”

一些头部养殖企业也已部署减粮计划。新希望集团通过智能算法精准设计饲料配方,每年降低1%的用粮消耗;牧原利用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氨基酸替代大豆;温氏、圣农等家禽产业企业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饲喂营养精准化。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节粮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据专家测算,按此发展,每年最低可以减少饲料蛋白需求约1320万吨,折合大豆约1700万吨。养殖业的节粮行动,不仅是一场关乎粮食安全的智慧博弈,更是一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革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